深情的共同体
——读王蒙的《在伊犁》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8月03日 第 03 版 )
“你的生命我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条命”,这是维吾尔族一首歌曲的歌词,可谓形象概括了人民艺术家王蒙《在伊犁》(作家出版社出版)系列小说的内容。王蒙曾这样总结自己对新疆的感情:“于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通过文学创作,特别是新疆题材小说的创作,王蒙为当代共同体叙事提供了生动案例。
以边疆视角讲述国家故事,讲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是王蒙新疆叙事的底色。《在伊犁》系列小说,展现了各族人民心连心的生活图景。王蒙把新疆视作第二故乡,多次表达自己对新疆生活的热爱,新疆各族人民又何尝不是带着同样的情感热爱这位人民艺术家呢?在书中,王蒙写道:“你们支持我、帮助我,知心知己,亲如兄弟,你们给了我多少温暖和勇气!不是吗?当我来到四队庄子上,看望伊斯哈克老爹的时候,他激动得哭个不停。心连心,心换心啊!此意此情,夫复何求?”
对于当地人而言,王蒙是会说两种语言的能人。然而能干之外,作家王蒙还拥有一支特别敏感的笔和一颗特别体贴的心——他在与各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与心绪,在为人处世过程中看见他们的品格。得益于深谙那里的语言、生活、习俗,他不仅看到每个人的不同境遇,还感受到各族人民精神血脉里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伊犁》系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了一个各民族交流融通的空间。一方面,它不断打破内地读者既定的阅读情境,用真实、幽默以及方言描绘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边疆风光和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它也打破新疆少数民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模式——通过另一个“我”,让习以为常的新疆方言艺术化,成为文学里的绝佳风景。不同地域的读者们在王蒙新疆题材小说营造的话语空间中穿梭、交流,又都能把自己的感觉编织进去,从而衍生出更多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心的新话题,这是王蒙新疆题材小说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
《在伊犁》还呈现出跨语言写作的实验性。系列中的大多篇章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风格上,都特别有“新疆味”,这是王蒙致力追求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达的结果。他曾说,他是用维吾尔式思维方式构思,用维吾尔语构想一些用词,再把这些词翻译成汉语,从而完成写作的。为适应这种跨语言写作方式,在小说中,他经常“暴露”自己的身份,告诉读者自己正在与人物交流、与读者交谈、与作品交互。这也常常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对话中,互为镜像又互相融通,让作家和读者自由地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交织的场域中。
《在伊犁》后记中,王蒙写道:“我们的边陲、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各族人民竟蕴含着那么多的善良、正义感、智慧、才干和勇气,每个人的心里竟燃着那样炽热的火焰,那些普通人竟然那样可爱、可亲、可敬,有时候亦复可惊、可笑、可叹!即使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的年月,生活仍然是那样强大、丰富、充满希望和勃勃生气。真是令人惊异,令人禁不住高呼:太值得了,生活!到人民里边去,到广阔而坚实的地面上去!”
“太值得了!”这是王蒙对新疆这片辽阔大地的认识、对各族人民生活的认识,又何尝不是我们读《在伊犁》时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