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代州古城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7月20日 第 04 版 )

□李九龙

漫步在代州古城的青石板上,历史的跫音与当下的烟火交织成一首绵长的诗。

这座千年边塞古城,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亦是商贾云集的枢纽,而今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青砖灰瓦间藏着千年文脉,市井烟火中跃动着非遗生机。代州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而代州古城的气质,恰似那悠悠滹沱河底的鹅卵石,经千年水浪冲刷,既保留了岁月的余韵,也浸润着生活的琼浆。

代州古城的骨骼,由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撑起。晨雾中的边靖楼似披甲而眠的老将,倦意中总带着一股威严。三层飞檐的歇山顶刺破苍穹,铁马风铃叮当作响,恍若穿越明洪武七年的时空正在回响。这座现存最大木质鼓楼,既是雁门关庞大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指挥部,也是三关总枢纽,更是匠作智慧的结晶。这座砖木结构历经23代人守护,斗拱层叠如莲花盛放,梁架精巧似上古积木。铺地“官”字青砖,以及青砖背面的烧砖工匠姓名,见证着明代军工责任制度的严格。登楼北望,雁门关的山风扑面而来;凭栏南瞰,滹沱河碧水在薄雾中蜿蜒西去。“威震三关”的巨幅匾额被岁月磨出幽沉的包浆,而“声闻四达”的墨迹仍似能吸纳日月之光。该楼因其有靖边安民之意,被称为“边靖楼”;又因其在古代有瞭望警戒的作用,又名“谯楼”。

国保文物阿育王塔则以另一种姿态诠释庄严。这座隋文帝杨坚敕令修建的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塔,全国共有19座,代县此塔是最北的一座。元代重建为覆钵式砖塔,通体青灰,底座须弥莲纹与梵文浮雕交织,刹座下十二根砖雕圆柱透出中西合璧的巧思,每一处力士托梁的砖雕都藏着匠人的技艺。塔基地宫中供奉的佛骨舍利,让这座北国古塔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梁思成曾赞叹它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

始建于唐朝的代州文庙是华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州级文庙。文庙前院有两株著名的唐槐,其中一株在中空的树洞里竟长出一棵杏树,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槐(怀)抱杏(幸运)”的美好愿景。大成殿内除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还祭祀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汲、亚圣孟轲。繁复的斗拱如星辰密布,明清儒学的气韵在廊柱间流淌。其八卦藻井则是另一处匠心独运,仿佛时光织就的蜘蛛网。藻井以八卦图案为核心,象征天道循环与儒家的宇宙观。顶部相传藏有“避尘珠”,使得殿内常年干干净净,令人叹为观止。清代重修时,画师在斗拱榫卯间密密麻麻绘了六十四卦图案,如今朱红里仍藏着过往的故事。这些古建筑未被围栏隔绝,而是与民居、商铺比邻相守。老人在城楼下闲聊,孩童在文庙前嬉戏,古建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生活的背景。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代县是“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因其烟火气,更显生命力。

代州的灵魂,藏在匠人的指尖。这些手艺不仅是民间技艺,更是代州人情感的载体。走进非遗展览中心,面塑花馍白如玉,剪纸窗花艳如火,雁绣虎娃憨态可掬。年过花甲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王翀娥和姐妹们缝制布老虎,针线穿梭间,一只憨态可掬的“雁门虎”跃然而出。同样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白晓玲,她的面塑蝴蝶群,栩栩如生,远观似画,近看可食。

农历正月十五的代州古城,年味格外浓烈。国家级非遗峨口挠阁表演队,孩童扮作戏曲中的人物悬于铁架之上,或娉婷婀娜,或英姿飒爽;笙簧并奏,唢呐高亢,将农耕文明之智慧、军事屯垦之雄浑、民俗信仰之虔诚融为一体。过去峨口挠阁用于庆丰年、祈平安。现在,以之传文化、兴产业,抖音直播,各地巡演,口碑载道,声名远播。传承人郝来喜准备用碳纤维3D打印机,让千年社火化身轻盈的时空信使。

剪纸艺人张岩松的“雁剪阁”工作室里,激光雕刻机与剪刀共舞,频出新韵。她将剪纸与动漫结合,梦想让窗花“动起来”。她的“多层叠加剪纸”“剪纸镂空台灯”等文创设计,将光影谱成诗行。“这门手艺不能只活在展览馆标本里,得让它长出翅膀。”剪纸被贴在智能投影屏幕上,光影变幻间,窗花里的凤凰真的飞了起来。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更是一门“活着的遗产”。杨贵庭家族传承的木工技艺,以榫卯结构、扇股麻花挑角闻名。榫卯结构里藏着孔孟之道。1998年,他主持修复国保文物边靖楼,匠心独运,宵衣旰食,让朽木残瓦重焕生机。他亲手打造的木质雁门关模型在灯光下有了层层叠叠的影像,像极了《徐霞客游记》里那句“雁门形势,以西门最为雄固”。展厅里按20:1比例制作的雁门关模型,既是历史的微缩,也是匠心的体现。如今,杨氏古建公司足迹遍布全国,传统匠艺在现代化工程中延续文脉。

代州的滋味,是一碗黄酒的醇厚,一锅熬鱼的鲜香。冬日清晨,代州黄酒作坊的甑桶里冒着白汽。黍米在蒸笼里膨胀的瞬间,工人们撒下酒曲,像施魔法般把黍米变成琥珀色的液体。“北宋名将杨业曾以黄酒犒军,助将士御寒破敌,现在我们的代州黄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乡村工匠、技能大师李全锁指着窖池里沉睡的陶瓮说,“这里面藏着代州人的精气神。”明清晋商携“代州金波”走西口,酒香随驼铃远播。如今,代县被冠以“世界特色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乡”的美誉,16家黄酒企业以黍米为原料,研发新产品70余款。雁门山酒业自动化生产线上,传统工艺与智能科技共酿新篇,9万平方米的酒堡即将开放,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南绍北代”的千年酒史。在中国北方,逢席必有鱼,为的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代县熬鱼则是边塞豪情的味觉表达。在代县,熬鱼是最具盛名的特色美食,是游客必尝的地方特色菜肴。草鱼经腌制、油炸,再以骨汤慢煨两三个时辰,肉质酥烂,汤汁浓白。汤汁在铜锅里翻滚时,整个城垣都飘着咸鲜的香气,出锅时放入香菜、葱丝等辅料点缀。熬鱼汤浓味厚,鱼肉滑软,鲜香悠长,口感极佳,令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吃罢鱼肉,再把浓香的鱼汤足足地浇在米饭上,鱼汤拌饭,那滋味美妙到无法形容。

混糖饼的馅料里,非遗传承人张润明坚持用雁门关的胡麻油。他从18平米作坊起步,如今饼业产值达400万元,传统糕点养活一方百姓。工厂车间里,传统石磨与自动化生产线并肩作战。“胡麻油在石磨里碾出来的香,是任何机器都模仿不来的。”他开发的便携装混糖饼已经成为机场免税店的畅销品,让过客把代州的甜味揣进口袋。

当古城来到现代,“五一”嘉年华便成了文化传播地。九龙高跷与马面裙舞同台,二鬼跌跤的诙谐与网红达人的直播交织。游客围炉煮酒,体验剪纸的乐趣,文昌祠广场锣鼓震天,周玳官邸民国风情旅拍悄然吸引时尚达人。这座千年古城,正将文化基因融入发展血脉,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曾经的铁矿重镇,如今以“名关、名城、名将、名酒、名吃”五大名片破局,推动“非遗+旅游”“非遗+产业”深度融合。雁门关5A景区唤醒周边村落,村民成为导游、保安;黄酒专业镇、非遗街区吸引资本涌入;杨忠武祠前,杨家将武术的刀光剑影里,文化认同跨越山海,海内外杨家后裔来此寻根问祖。游客服务中心采用新中式风格,砖雕木雕诉说本土美学;LED屏动态展示边塞史诗,触摸屏让历史触手可及。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把过去封存,而是让古老在当下扎根,让传统在创新里抽芽。

如果说代州古城是一本打开的史书,那么边靖楼是它的扉页,非遗技艺是它的注脚,黄酒与熬鱼是它的标点。在这里,历史从未褪色,而是化作街巷的烟火、匠人的技艺、节庆的欢腾。当古老边塞以文化之名绽放芳华,代州古城告诉人们:真正的传承,没有固守旧时光,而是在烟火中生长,在创新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