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忻州儒学与后晋刺史李继忠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7月20日 第 03 版 )
□张明远
欲陈述忻州刺史李继忠其人的勋绩,必先追叙几段相关历史。
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载,后晋高祖石敬瑭为西夷沙陀族,其父臬捩鸡曾为后唐李存勖的部将,累功加中书令、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清泰年间契丹侵境,后唐末帝李从珂命石敬瑭退守忻州,石敬瑭拒命未从,求救契丹并与之勾结。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受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石敬瑭登基后,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称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石敬瑭在位期间,连年发生兵乱,且依附契丹,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彼时吐谷浑活动于河东,对契丹造成威胁,石敬瑭因此受到责问,忧郁成疾而死,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后晋前后共立两帝,所辖疆域包括太原府、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沁州、泽州、潞州、汾州、辽州、石州、宪州、岚州、代州、陕州等地。据《忻县志大事记》载:“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忻州归后唐,属河东节度使司。后唐明宗李亶长兴三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屯兵忻州。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忻州全境归后晋。”后晋前后十一年,忻州一直属其管辖。
接下来谈儒学的源流问题。东汉时期出现最早的公立学校,如同庠序、太学、国子监,区别于民间的私塾、义学等。忻州的儒学最早出现于后晋,有史料记载可证。其一,光绪《忻州直隶州志》云:“忻州儒学在治西南九龙岗,晋天福二年建。”其二,明代学者陈璧《成化重修忻州庙学记》云:“忻州庙学枕城坤隅之九龙岗,晋天福初建。”其三,《忻县志》曰:“后晋天福二年在九龙岗建忻州儒学学宫。”其四,《忻县志》又云:“忻州儒学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原址在治西南九龙岗上。”四处记载,时间地点一致。且据光绪《忻州直隶州志》载“后晋李继忠,嗣昭子,高祖时忻州刺史”,这句话指出李继忠是李嗣昭的儿子,后晋高祖时曾任忻州刺史,故笔者推测创建忻州儒学者,非李继忠莫属。
又据《忻州直隶州志》载,“后唐忻州刺史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为人勇悍而折节下士。同光中拜忻州刺史。是时诸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场务,渔蟊公私,以利自入。唯独金属、金工和贵重之物禁止部曲不与事,厚其给养,使掌家事而已。清泰三年,以金与太原四面步军都指使。晋高祖立为建雄军节度使,卒赠太师”,“李勍,忻州监军,周显德元年降。赵皋忻州刺史,周显德元年被害”。从这两段文字记载可知,后唐同光年间,并州人相里金任忻州刺史,清泰年间改任步军都指使。彼时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时被立为建雄军节度使,其灭掉后唐建立后晋,任命李继忠为忻州刺史,直至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汉时期首任忻州监军李勍于周显德元年(954年)投降后周,刺史赵皋也被杀害。
《旧五代史》载:“李继忠,后晋继韬弟,字化远。从父李嗣昭征讨有功。后唐庄宗李存勖时历官成德军司马。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单隰泽三州刺史。继忠母杨善治产,积财巨万。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杨已终。继忠举族家晋阳,时诸军方困,赖以取足。高祖敬瑭既济大事,感而奇之,故继忠连领大郡。”高祖起兵太原,灭掉后唐,李继忠在关键时刻大义凛然,舍巨金赈济军队,故得到高祖重用。由此可推测,继忠在忻州开创儒学时定是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正所谓“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契合资料中所云:“凡俸给之余,与夫材用自公而入者,殆可以有为也。”
单从教育方面来论,李继忠其人便是忻州儒学的创办者,可惜跨越千年,一直无人以文翰形式追怀之,歌颂之。在忻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理应缅怀栽树荫人的前辈,揭开尘封,走出幽门,饮水思源,纪念这位历史先贤,俾其永远立于忻州教育史的舞台中,名垂史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