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关山共舞舒千里画卷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4月13日 第 01 版 )

□本报记者王晟

游龙舞动,山河多娇。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长城见证历史沧桑、时代巨变,守卫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平发展,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世代赓续。万里长城十三关,山西独占五席。作为长城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山西的长城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资源规模大,与黄河、太行山有机结合形成完美景观。

2024年10月18日,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历时7年建设,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全国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正式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山西省在仅占全国1.6%的版图上,绘就了一幅路景相融、路业相通、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旅游公路壮丽画卷。一个“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覆盖山西全域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在全国率先建成,联结起了畅游三晋大地的“万里山河振兴路”。

其中,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北起大同天镇平远头,沿外长城向西至忻州偏关老牛湾,再向东沿内长城至忻州繁峙平型关,最后向北延伸至大同天镇平远头形成环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地级市。这条旅游路除了一条主线,还包括多条支线和连接线,其中连接了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雁门关等A级及以上景区26个,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点)334个。

忻州大地展新颜

长城是边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忻州正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上多个朝代在此修建长城,形成了庞大的防御体系。作为山西省长城资源大市,全市14个县(市、区)中均珍存着长城资源,所涉朝代之多、体量之大、形制之丰富、风格之多样、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崇高为全国罕见,堪称“中国长城博物馆”。

2018年山西省启动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后,忻州市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推进,不遗余力投入工程建设。7年间,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接续努力,凭借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韧劲,压实责任、强化保障、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全力以赴推进境内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广大建设者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苦的施工环境,战严寒、斗酷暑,匠心打造、攻坚克难,共同铺就了总里程271.6公里的通途大道。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修得十分平整,沿途景色非常漂亮,假期带孩子出来感受一下非常值得!”仲春时节,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登上雁门关,来自北京的游客樊先生由衷赞叹。站在景区高处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的恒山山脉上,一座雄关,两翼长城,好似展翅苍鹰守护着边塞安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跃于眼前。

据了解,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起点位于偏关县老牛湾,途经神池县,在宁武县高崖上村进入朔州境内,经朔州段进入忻州市繁峙县长咀村,终点与繁峙县平型关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相接。这条路将偏关老牛湾、神池野猪口长城、繁峙平型关景区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青山如黛路如虹,驱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古长城遗址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与景观名胜一脉相通,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陶醉于长城的雄伟与人文的韵味之间。

长城脚下旅游热

巍巍巨龙昂首屹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作为我省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交通与沿线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推动当地铺就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打造“公路+旅游”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忻州各地加速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为乡村经济发展添动力。“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因黄河与长城的握手而显得格外壮美,两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此交汇后并肩同行32公里,形成天下独绝的景观。县境内从北到南依次存有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等9道126公里长城,是中国长城古堡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县域之一。

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漫山遍野的长城于山峦间绵延起伏,沿途完善的停车场、观景台、休闲驿站等各类设施点缀其间,为旅途增添了无数惊喜。旅游公路的开通不仅串联起了当地老牛湾、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汇点、老营城等70多个景点,而且盘活了沿线的传统村落,帮助村民发展起长城生态民俗旅游、长城特色民宿、写生摄影基地等产业。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长城不再仅仅是历史投射在大家心中的图腾,更是一道承载着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既是通村畅乡的振兴路,也是彰显内涵的文化路。通过将长城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游客可以真切体会到黄土高原的地域风光,还能让周边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展示和传播,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偏关县老牛湾镇镇长闫文兵表示。旅游公路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便捷性和体验感,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城市,深入乡村,尽兴体验公路沿线的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

路畅业兴幸福长

长城脚下许多村庄偏居一隅,产业底子薄、发展短板多,如今村民靠着长城吃上旅游饭,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康村沿长城串成了“珍珠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整合了全域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有效释放了旅游潜力,为交旅融合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直接促进了乡村旅游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实现了增收致富。”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路通,百业兴。春日午后,在神池县烈堡乡长城寨村,一户户农家院里饭香正浓。“借助长城旅游,村里的农家乐都火了。”村民田新文一边张罗上菜一边说。长城寨村有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明长城——野猪口长城。近年来,该村锚定农文旅新业态,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长城寨村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为载体,建设了一批极具长城文化特色的民宿驿站,围绕“农、食、文、旅、康养”等要素,打造集住宿、特色餐饮与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旅康养村,让游客回归自然,享受休闲度假乐趣。

“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村民们守着土地种植小杂粮,鲜有销路。”烈堡乡党委书记赵峥嵘说,“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不仅缩短了大家出行的距离和时间,也有力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长城寨村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因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加上当地工业污染相对较少,区域内的胡麻、莜麦、红芸豆等杂粮品质优良,牛羊肉肉质鲜嫩。依靠帮扶政策以及旅游公路的加持,农产品走出大山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销量显著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搭起了沿线村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连接起广阔乡村里千家万户的新生活。一批批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让群众望见了风景、收获了产业、看到了奔头,一幅欣欣向荣的和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山河万里振兴路,宏伟蓝图变通途。“颜值”和“气质”兼具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忻州大地的山峦间蜿蜒盘旋,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延伸向“诗和远方”,孕育出全新的机遇与希望。

责任编辑:王晟

版面设计: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