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保德古往今来(之四)

作者 三木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23日 第 02 版 )

人物

赵宁家族

宋代赵宁,柏森村人,从始祖起,至赵宁这一代,10世没有分居,全家500余口人。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知府州折继祖奏报朝廷,给赵宁请功,皇帝赐米和绢。赵宁将米绢退回,请求予以旌表,保德军张堂代为奏请。皇帝下旨,令吏部侍郎赵辉先和户部侍郎欧阳节仍赐米绢,并旌表其门。

大门外树立绰楔,赐门匾一块,上书“敕赐旌表门闾赵氏”;门外左右各筑土台,高1.2丈,用白色粉刷,台旁植树;免除赵宁本人春秋两次田赋和各种差役;将赵宁所在的都里命名为“义门都”。

赵宁的大儿子赵演,户部尚书。二儿子赵惠,翰林学士。三儿子赵岊,谏议大夫。侄儿赵戬,兵科给事中。

赵宁因子贵,诰授果国郡伯。赵宁家族墓在柏森村桑林坪,占地50余亩。

狄元昌家族

元代狄元昌,字世隆,西庄村(今义门镇狄家墕村)人。祖籍汾阳西河县(今汾阳市),狄青之后。曾祖辈迁到保德州,到父亲一代,已成为当地富翁,常周济乡人。狄元昌乐善施,有人求借,全力资助,有无力偿还者,他便销毁借据,不准家人讨要。

狄元昌有8个儿子、12个孙子。其子狄琮,供职于梁王(晋王)府,官至大中大夫,官阶正三品。另一子狄珍,曾任河曲知县。

狄元昌以孙东山贵,赠中顺大夫、兵部侍郎、上骑都尉,追赠天水郡伯。

陈奇瑜

陈奇瑜,字正学,号玉铉,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明末保德州人。历任大理寺观正、洛阳知县、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称“五省总督”。

陈奇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百姓拥戴。出任洛阳知县,政简刑轻,爱民如子,颇有惠政。在陕西任职期间,修水利,开煤矿,陕西人感恩戴德。

陈奇瑜就任“五省总督”后,在4个月内,与起义军打了23场仗,节节胜利,将起义军从陕西赶到四川。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农民起义军被陈奇瑜率领的官军围困在兴安县(今安康市)车厢峡中,情势危急,李自成接受了顾君恩的计策,假称投降。监军太监杨进朝收受了李自成的贿赂,力主招抚,军中主和派占了上风。陈奇瑜请示朝廷后,出面接受投降,给3.6万人发了免死票,并派安抚官护送回乡。起义军走出困境后,杀了安抚官,继续攻城略地,势不可当。

招抚失败,朝廷怪罪陈奇瑜。崇祯七年(1634年)11月28日,其被锦衣卫逮捕,革职查办。崇祯九年(1636年)1月,判处广西戍边。6月甄别,叙前功,复冠带,赦还保德故乡。

王邵

王邵,字二弥,一字柄藜,明末保德州人。

其父王所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恩贡,保德州文士,著作颇丰,曾任四川仁怀知县。

王邵生年不详,根据有关资料推算,约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后,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

王邵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七八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参加童生考试,名列第一。遭母丧,守孝三年,十六岁成为廪生。天启二年(1621年),乡试中举,又因父丧守孝,前程淹滞。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三年后,经过考试,授翰林院检讨、起居注、经筵展书,成为皇帝身边的文秘人员。

纵观王邵的宦海生涯,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外,主要政务活动有五项,即:两使代藩,两司文衡,一次召对。

两使代藩是指王邵奉诏命两次出使代王府(大同),一次是主持第十代代王朱彝的祭典;另一次是册封代王世子。两司文衡是指王邵参加或主持了两次科举考试,一次是礼部主持的会试,他担任阅卷官;另一次是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主持湖广乡试,录取举人96人,备取48人。一次召对是指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十三日,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阁臣和儒臣,询问用人方略。王邵参加了这次召见,陈述了4条建议:用人先用有才之人,杜绝门户之见,广开用人之路;为山西巡抚吴甡点赞;改革屯田办法和盐法;试行大钱。

王邵也是个非常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人,对保德贡献很大。

崇祯三年(1630年),府谷王嘉胤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保德州城,王邵率众登上城头保卫,保全了州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邵出使代王府,顺便回乡祭祖探亲,又逢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打保德州城,王邵率众城头抵抗,州城未被攻破。

为了加强保德州的防御功能,王邵动议并请示朝廷,新筑南关土城,设置保德营。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分别实施。

盐票是朝廷发给地方购买食盐的凭证。保德长期存在摊派指标过多,供大于求,无力购买的问题,多任地方官想解决又无法解决。王邵直接向朝廷反映,引起朝廷重视,适当减免盐票,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赵萃珍  赵萃瑛

赵萃珍、赵萃瑛二人是亲兄弟,都是辛亥革命的先躯。哥哥赵萃珍(1876年—1939年),字聘三。弟弟赵萃瑛(1886年—1942年),字子瑜。祖籍保德州赵家庄村,曾祖父迁居岢岚城。

兄弟二人曾受教于保德赵方谭先生和岢岚李鸿声先生。赵萃珍18岁(1894年)考中秀才,赵萃瑛也于1902年考中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年),兄弟二人同科考中乙酉科拔贡。

赵萃珍在太原参加拔贡考试时,加入了同盟会,不久成为《晋阳公报》的访员。赵萃瑛于1905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在学校也加入了同盟会。受同盟会之命,赵氏兄弟与李嵩山、蒋虎臣、张树职、史宗法等人组成一个宣传组,专门揭露山西巡抚丁宝铨和八十六标标统夏学津的劣迹,在《晋阳公报》上发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山西同盟会于10月29日在太原举行武装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各州县纷纷响应,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赵氏兄弟也积极策划岢岚州的武装起义。他们让在太原办事的阎满成很快回岢岚,联络进步人士,准备武装起义。阎满成联络了王培英、赵丕清、李成龙、杨尔昌、袁明成等人暗中准备。

伺时机成熟,赵氏兄弟与弓尚德从太原返回岢岚,直接组织和领导了岢岚武装起义。

马林

原名赵秉彝,保德县新庄村人。

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城内高小。1921年夏至1926年,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求学。他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党组织引导下,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他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和薄一波、彭真、王瀛等革命先躯,组织和参与了山西反房税运动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成为学界公认的领袖人物。

1925年,由王瀛介绍,参加了当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国民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工作。任中共太原地委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工作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太原市织布工会及市总工会秘书。同年,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国民党太原市党部,任党部委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马林遭通缉,毅然脱离国民党关系,积极转入地下活动。

5月,受党组织委派,去阳泉市发展共产党员,筹建党组织。任中共阳泉市委宣传委员和阳泉煤矿工会秘书。

1928年春,任平介特委宣传委员,在介休洪善地区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3月,因叛徒告密,被阎锡山政府逮捕入狱。先被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刑讯,后被山西军法会审处以“阴谋暴动及宣传共产主义”罪名,判刑18年。

在狱中,马林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了党组织和党内同志的安全。同时,积极进行狱内斗争。1931年春,马林、郭洪涛等人根据平介特委指示,组建狱中支部,马林任支部书记。他多次主持支部会议,研究对敌斗争的办法。曾以改善狱中生活、争取读书看报、准许家属探监、准许通信为条件,组织两次绝食斗争,迫使敌人作出一些让步。

1933年12月,马林由山西第一监狱转入山西反省院,与侯富山等人组成地下支部,继续坚持狱中斗争。

1935年12月,马林获释,回到故乡保德。

1936年春至1937年秋,马林先后在桥头小学、城内女子高小、马家滩小学任教。宣传革命思想,宣传共产主义,对学生启发很大。

1937年四五月间,马林以参加阎锡山组织的高级文官考试为名,去太原转接党的组织关系,恢复了党籍,任太原市牺盟会特支党团书记。

抗日战争开始后,马林和罗贵波等人,遵照中共北方局指示,转战晋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创建党组织,筹建晋西北临时省委。

1937年冬至1941年春,马林历任: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中共兴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委员、中共河曲地委书记、中共岢岚地委书记等职。

1941年春,马林因病去延安疗养。

1942年至1945年春,在中央党校学习。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又与刘少白以晋绥边区代表身份,在延安参加了边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945年秋至1949年秋,马林先后担任中共雁北区党委委员、雁北行署副主任、晋绥边区高等法院副院长、晋西行署主任、党组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五寨中心专署专员等职。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全国解放以后,马林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候补委员、省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省监察厅厅长、省人事监察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他因曾长期在监狱生活,身心受到摧残,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1983年3月9日在太原病逝,享年80岁。

陈之向

原名陈致祥,保德东关镇楼圪凸人。1915年7月,他出身于一个小商贩家庭。1935年在太原第一师范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游行示威,宣传抗日主张。暑假期间回到保德,同马林、焦克显、李向春等同志,一道传播共产主义火种,宣传抗日主张,激发了保德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坚定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信心。

同年七八月间,任山西介休民兵军训教导三团指导员。

1938年8月,任二战区政治部宣传部《政治周刊》编辑。

1939年初,任晋西区党委宣传干事。同年秋,任《晋绥日报》编辑、科长。

1947年10月,任绥蒙区党委秘书主任。

1949年1月,任《绥远日报》社长。

1950年夏,任中共绥远省委(内蒙分局)副秘书长。

1954年秋,任617军工厂党委书记。

1964年夏,任华北局监察组办公室主任。

1973年1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

1978年1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

1979年11月,任国家出版局党组成员兼中华书局总经理。

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国家正部级待遇。

2019年5月24日病逝,享年105岁。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骨灰安葬在故乡保德县。

陈之向是谦谦君子,深山鸿儒。也是早期入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少有的文武全才。

论文才,人人倾佩,他是新闻界的老报人,前后经历了10年春秋,从编辑到社长,先后编辑了《晋绥日报》和《绥远日报》两种报纸。用陈老自己的话说,放在哪里都可以成册。暮年又执掌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是享誉海内外的出版单位,非资深大儒,不足以担此重任。

论武才,名至实归,他任617军工厂党委书记期间,从建厂到投产只用了3年时间,便生产出第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主战坦克,填补了我国军工生产上的空白。1959年国庆节,40辆59式国家自主研发的主战坦克在天安门广场亮相,接受检阅,大振国威,受到中央军委高度赞扬和表彰。

陈之向是保德人杰,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专栏设计: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