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盘点保德古往今来(之二)
作者 三木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3月02日 第 02 版 )
沙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古称柰,有青白之分,也就是所谓的青皮果子和白皮果子,保德全县有老果树1500多株,集中于霍家梁、孙家梁等村,其他村有零星栽植。果实立秋时节成熟,闻一闻,香味扑鼻。尝一尝,酸甜爽口。过去岢岚、五寨人曾用牲口驮上莜面来保德换沙果。
海红是西府海棠的果实,个头比沙果略小,味酸甜,有补脾健胃功效。霜后采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瓣、果脯、果丹皮、果酱、果酒。保德所产的西府海棠果酒即是以海红果为主要原料。
保德县的矿藏资源相当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铁矿、铝矿、硫磺矿、石灰石和高岭土。
人文景观
四桥叠架的天桥,在义门镇天桥村村东一里许,有一条大涧直抵黄河。古称倒回谷,俗称蛤蟆石沟子,是保德通往河曲的必经之地。
金贞元三年(1155年),僧法利募集资金,在沟口修建单孔石拱桥一座,全长25米,宽10米,高25米。方便行人往来。在黄河滩仰望,如彩虹在天,得名“天桥”。后毁。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现存桥梁为清代遗物。
1972年,在续建保德——河曲公路时,在旧桥原处又架设单孔石拱桥一座,形成桥上桥景观。1984年,公路改造时,在原有二桥之上加建钢筋混凝土板桥一座。2009年,在修建沿河公路时,在三桥之上新建现代化公路桥一座,双柱桥墩,实心板梁结构。形成四桥叠架胜景。
四桥建造年代不同,各自体现了时代特色。像这种“四代同堂”的格局,国内不多见。
黄河六桥并列。保德县与陕西府谷县,隔河相望,往来只能乘渡船,极为不便。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两县之间架设桥梁,上自刘家畔,下至冯家川,共架设各种桥梁六座。分别是刘家畔燃气管道专用桥、天桥电站坝梁战备桥、马家滩12号桥、神朔铁路桥、花园高速公路桥、冯家川——神木铁路桥。
并列六座大桥,将秦晋两省、府保两县紧密联系在一起,便利了人员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普济桥。俗称桥头桥或五孔桥,位于桥头村东,南北向跨于朱家川河上,是保德县最大的石拱桥。明朝万历年间,本州人陈天和募集资金修建。二十四年(1596年)被大水冲毁。四十年(1612年),知州胡楠捐出俸禄,招募义务工匠重建。四十三年(1615年),又被大水冲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廪生王体乾募集资金重修。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再次重修。全长40余米,宽5.5米。主拱跨度15米,拱高5.8米。桥墩高6米。桥顶至水面约12米。桥上原来的石质栏板望柱于1964年被河水冲走,后来换成了钢管栏杆。
古建筑。资福寺又名兴隆寺,位于桥头村村东。创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是保德县最古老的一处寺院,《永乐大典》中有记载。也是保德县规模最大的一处寺院,上下共有8进院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将神峰寺、宝莲寺、玉泉寺、灵泉寺、宝宫寺、护国寺6寺并入,成为保德两大寺院之一。明建文四年(1402年),归并的寺庙又分离独立,恢复旧制。
神峰寺
神峰寺位于庙沟村。始建于宋金时代,续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历代均有修缮改建。神峰寺建筑群大方向坐西向东。从东往西,由山门和3个四合院组成一个倒“品”字格局。山门5间,进深4架椽。进山门为寺院的第一处院落,也是寺院的主建筑。北面正殿3间,进深5架椽,即为大雄宝殿。正殿两侧各有朵殿1间。东西配殿各3间,进深5架椽。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
金峰寺
金峰寺坐落在牙前塔村。清康熙年间,有殿堂屋宇140间,僧众百余人,是保德县知名度高、影响久远的佛教道场。
金峰寺始建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清康熙年间,郡庠生袁变募金重修。乾隆十年(1745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又两次扩建重修。
寺院由东中西三处院落组成,东院是主道场;中院是一小广场,广场北端建一后殿,南端是戏台;西院是僧众生活区,是由三座石窑围成的单独小院,北面的窑顶上原有楼房,后拆除。东院格局为上下两层结构。底层并排6孔石窑洞,为上院的基础。上院是禅院,禅院是一所不规则的四合院,坐北向南,坐落在6孔窑洞顶上,并向北延展。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献殿、大雄宝殿。东西各有配殿6间,东配殿后拆除。
清末民初,金峰寺改作学校,先后办过私塾、小学、高小、七年制学校、初中和高中。1990年学校迁走,寺庙荒废。2021年,金峰寺拆迁,重建于余家梁村。
新建的金峰寺是仿旧制而建,许多建材都是原来构件。遗憾的是仅仅复制了原来金峰寺东院上院的部分殿堂,舍弃了中院和西院两部分,总面积缩减了2/3。
新建金峰寺,是一所不规则四合院,位于余家梁村东山巅,坐东向西,与兴保塔隔沟遥遥相望。由西往东布局,依次是山门、献殿、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
新建的金峰寺暂无僧尼居住,只有一个女居士管理门户。
花佛寺
在杨家湾村东不远处,有一块比较平缓的塔地,塔地的对面是寨崖山。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寨崖山突然崩塌出大小不等的石佛造像数百尊,人们建寺供奉,寺名花佛寺。
1958年9月,山西省文化局和文管会组织文物普查,寺内尚有石刻造像57尊,材质均为沙石。雕造技法具有北魏、隋、唐、元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这些造像姿态各异,有的坐在须弥座上,有的站立。最大的1米,最小的仅40厘米。可辨认者有菩萨16尊,力士4尊,不可辨认者37尊。
花佛寺坐北向南,占地4亩。寺院由山门和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塑像。第二进院,正殿为千佛殿,供奉着从寨崖山崩塌出来的各种石刻造像。第三进院,正殿是一座枕头石窑,供奉着一位“奶奶”。偏殿称莲花殿,砖木结构,硬山顶,陈列着挑水的扁担、水桶和舀水瓢。
传言,这位奶奶原是杨家湾村的一名少妇,经常到塔前面的朱家川河里去担水,似乎听到寨崖山里有人喊“出呀、出呀”的声音。有一天,她又去担水,隐约又听到这种声音,她随口说了一句,“想出你就出来吧!”话音刚落,崖头崩塌,崩出数百尊石刻造像,而把她压在了山底下。村人认为是她成就了诸佛菩萨的出世,便尊她为“奶奶”,入庙配享奉祀。
烈女祠与烈女坊
烈女祠在南关西北角。烈女坊又名五省总督坊,兼作南关北门。烈女名陈敬,是明末“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妹妹。
陈敬自幼许配给郭氏为妻。郭氏的父亲曾做过太仆寺的官,后来家道中落,郭氏本人品行也不正派。而陈奇瑜逐渐显贵,想退掉这门不般配的亲事。正巧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国家下令募兵,陈奇瑜将郭氏招了兵,并把户籍改为军籍,事实上勾销了这桩婚姻。陈敬听说此事后,耻于再嫁,自缢身亡,年仅16岁。
崇祯四年(1631年),保德知州戴元将此事汇报给山西巡按御史刘四端。刘四端考察情况属实后又上报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诏令礼部,传旨旌表,赐陈敬“烈女”称号,又行文山西巡抚,在保德州设专祠祭祀。
崇祯四年(1631年),烈女祠建成,题额“陈贞烈庙”。刘四端为文祭祀,又撰写了《陈烈女碑记》。
顺治五年(1648年),陈奇瑜被清廷处斩,保德州知州徐效奇将烈女祠捣毁。
康熙初年,陈烈女的侄孙、四川庆符知县陈大谟,重建祠堂一间。同治二年(1863年)又重建烈女祠。烈女祠坐西向东,前后两进院相连。东西长31.25米,南北宽20米。最前为山门,两侧有小耳室各一间,进门有木板屏风。2007年,烈女祠被忻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烈女祠山门三五步便是烈女坊,和烈女祠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
烈女坊矗立于南关北端,坐南向北,兼作关门。牌坊青砖白灰结构,仿木形制。硬山顶,起脊立兽。斗拱、椽、垂柱、雀替、砖雕装饰,应有尽有。
牌坊一体两用,向北的一面为“烈女坊”。中门题额为“烈女坊”,左右假门题额为“舍生”“取义”。楹联为“一十六岁能完节,二百余年重建坊。”
钓鱼台石窟
钓鱼台石窟位于故城村北临黄河的石崖上。其附属的梁架建筑,建在山脚下。是陈奇瑜自己修建的隐居处。
崇祯七年(1634年)1月,陈奇瑜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兼理粮饷。俗称“五省总督”,专门对付农民起义军。就任之初颇有建树,对起义军一路追杀。从陕西赶到四川,又折回陕南。起义军被陈奇瑜围困在车厢峡,李自成诈降,陈奇瑜不知是计,给3.6万人发了免死票,并派了安抚官护送回乡。
起义军走出险境后就杀了安抚官,继续攻城掠地。招抚失败,朝廷怪罪陈奇瑜。崇祯七年(1634年)11月庚辰,陈奇瑜被锦衣卫逮捕,革职查办。崇祯九年(1636年)1月,发配到广西戍边。6月,予以甄别,叙前功,复冠带,赦还保德故乡。
陈奇瑜乡居期间,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事,眼看东山再起无望,便产生了遁世隐居的想法。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陈奇瑜购得故城村北悬崖一段,雇工匠开始营造,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在山脚下建造梁架结构房屋,经过三年努力,至顺治五年(1648年),主体工程告竣。开凿大小石窟12组,营建梁架房屋3处。这些洞窟大小不等,有的作为寺观、禅室,有的是起居屋宇,有的是屋宇的窗口。
就在这一年,陈奇瑜还没有来得及入住,就被清廷找了个说辞杀害了。
从故城村沿山间小路下行转向东约50步,便到达钓鱼台的关门。关门砂石垒砌券洞,留有三窗,兼作瞭望孔。洞顶上有女墙,题额“天险雄闢”,为陈奇瑜手书。
进入洞门是第一组建筑群,有吕仙祠、禅室、河伯、山神、土地石龛,用于祭祀和静修;有大石窟一间,相当于门卫值班室;有房屋6—7间,是仆人生活区,负责供应生活必需品,兼作保卫。旁开一小门,通往第二组建筑群。第二组建筑群的主建筑为两处小院和一处断桥。第一处小院,有屋3间,题额“钓鱼台”,实为接待室,防止不速之客骚扰;下几级台阶,是又一处院落,名曰“戙戨馆”,意思是这处院落如同拴在黄河岸边的一叶小舟,是幽静的书斋;台阶的尽头是断桥,所谓断桥,即是一个墩台,平时可垂钓,遇有紧急情况,可乘船外逃;在断桥旁有一较小石室,是食材和炊具的储藏室。断桥对面是第三组建筑群,是主人起居生活区,由几个石屋组成。最上层是两个大石屋,东面的一个最为华丽,洞深3丈,宽4丈,四壁彩绘,有天花板盖顶,有木柱悬空而立,有阁楼向外搭出,围绕着红护栏。西面的一洞,规模与东面的洞相当,只是没有阁楼。在这两个大洞下面是厨房和食品储藏室。厨房外面是从黄河里吊水的井筒。井筒旁开一小门,另凿一石屋,石屋左右各筑一平台,上面建有阁楼。
陈奇瑜的钓鱼台风光一时,经过370多年风吹雨打,山崩石摧,如今,仅存大小石窟6个,地面建筑荡然无存。2007年,被忻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面设计: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