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五台山 千年时光一山藏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11月12日 第 03 版 )
五台山,不只是一座山,更是一座文化地标。
这里保存着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座台顶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从经典86版《西游记》到全球热销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从春晚舞蹈《千手观音》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慕名而来的游客、学者和艺术家纷纷来到五台山,或在超越时空的宁静里获得启迪,或在古建内外盘桓汲取创作灵感。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走进南茹村,驻足金岗库,细致地观察革命遗迹红色文物,触摸着历史的心跳,理解感受五台山厚重的文化力量。
千古之美——
蔚为大观的古建筑群
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这些古建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雨,集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于一山,126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散落在五台山的峰顶、山麓、草坡、河畔。
最著名的当数佛光寺。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团队基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线索,找到佛光寺,通过测绘东大殿的斗拱、梁架结构及唐代墨书题记,确证其系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实证中国存在唐代木构建筑,彻底打破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民族危亡之际极大提升了民族自信。
其实在五台山,还有一座古建比佛光寺早建了75年,它就是我国现存最老的木构建筑——南禅寺。
尽管南禅寺只是一处村庙,等级无法与佛光寺相比,但二者都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特征,即单体建筑物屋顶坡度平缓,斗拱硕大,柱体粗大,多用板门和直棂窗,整体建筑风格表现为雄伟、阔大、敦厚。
进入宋代以后,建筑风格趋于柔和华丽。屋顶举折坡度稍有增高,利用杠杆原理,斗拱采用翘昂,支撑屋顶,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屋内多采用彻上明造,就是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看见。洪福寺即是明证。
金元时期的建筑比宋代更加华丽。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五台山明代古建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组群建筑和主轴对称的宏观效应,个体建筑趋于规范化,而且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或不多用,门用格扇门,屋顶脊上多雕刻吻兽。这一时期,出现显通寺七处九会殿的砖石结构和铜殿的铜结构,建筑类型增多。
五台山现存的古建中,清代建筑数量最多,相当注意装饰,因多为敕建,带有明显的宫廷建筑色彩。显通寺的大佛殿就用了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
民国年间,战乱不断。这一时期的普化寺、佑国寺、龙泉寺等古建总体呈现出园林化、生活化、多样化、灵活化的风格。
有游客感言:走进五台山,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此言不虚。
璀璨国宝——
传统文化的悠扬歌唱者
踏上五台山的行程,就开启了一趟文化之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和无数石、木、玉、铜等雕刻作品。它们或古朴典雅,或华丽繁复,或简约大方,或细腻入微,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
且不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的佛光寺东大殿,真实、完整地保存有木构、塑像、绘画及墨迹等多种唐代遗存,也不必说其文殊殿采用的“人字柁架”的构架,是国内所有古代建筑中的孤例,单是偏居五台山北线一隅的岩山寺,就有珍稀的历史文化遗存金代壁画,与永乐宫壁画合称“双璧”。
岩山寺金代壁画给人第一印象非常震撼,壁画面积达97.98平方米,占到墙壁总面积的72%。其次是内容丰富,涵盖了宋、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水利、航运、音乐、舞蹈、民俗等各个方面,堪称是宋、金时期整个社会的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直观材料。
金代绘画传世甚少,有署名者更是寥寥无几。
但岩山寺金代壁画有确切年代,是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用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煌煌巨制。800多年前,王逵面对四壁,决然舍弃惯常的连环画形式,大胆独创,采用满幅构图形式,以一组繁杂的宫廷建筑为中心,配以各种故事情节画面,然后用山水、树石、云岚连结,细部真实,透视准确,远看俨然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型山水画,近瞧却又章回分明。壁画上就有多处使用沥粉堆金装饰,显现金碧辉煌、富丽非凡的效果。这样大面积的工笔重彩画,一丝不苟,找不到起稿与粉本痕迹,而且线条变化多样,无一废笔,令人惊叹。
细细品味五台山琳琅满目的雕塑和壁画,仿佛在翻阅中国古代艺术史。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塑匠和画匠,当初他们或许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却无意中留下了他们那个时代对美的追求,化为活生生的历史记忆,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与传承,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红色印记——
书写中流砥柱的历史担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雁门关伏击战……这支全民族抗战伊始就打出中国志气的八路军,总部就在五台县南茹村。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正式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翌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等率领八路军总部机关进驻五台山下的南茹村,在这里发布号令并指挥取得了三战三捷的骄人战绩,粉碎了日军“三十天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战场之际,毛泽东主席指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全力部置恒山、五台山、管涔山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普济寺宣告成立。到1938年初,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已经拓展到43个县、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并且在五台山石咀成立了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边区钞票。
在抗日战争中,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还组建五台山僧人抗日自卫队,开创了我国宗教界抗日的先例,建起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华北第一个模范病室,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党报《抗敌报》。
1938年,毛泽东主席对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结尾说道,毕业出去以后,无论在前方后方,内线外线,都要努力去创造无数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十年后,毛主席率领中央前委机关一行东渡黄河,横穿忻州,登上五台,跨过巍巍太行,进驻西柏坡,迎接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八十载春秋流转,五台山见证着信仰与传奇。烽火记忆从未褪色,历史还在继续书写。这片红色热土正以永恒的坐标,指引新时代追寻初心的方向,丰厚的精神滋养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王利强)
五台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展示窗”
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贾富强
五台山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不仅是山西的文化名片,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作为跨越行政边界的山脉,五台山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大五台山”文化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艺术文化等。就地域范围而言,“大五台山”文化圈涵盖了忻州市管辖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忻府区和定襄县,可统称为“五台山地区”。五台山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五台山历史悠久,延绵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五台山所在的滹沱河上游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五台阳白墩台遗址、定襄西社遗址、忻州游邀遗址、原平辛章遗址、代县闹市西遗址、繁峙瓦磁地遗址等古遗址,年代涵盖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证实了存在着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链,揭示了先民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参与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从战国的广武古城,到汉代的卤城故城、阳曲故城,再到西晋的崞阳城址、北魏的肆卢城址、唐代的唐林故城、明代的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五台山地区的文明发展轨迹从未断绝。
五台山艺术繁荣,百花齐放,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五台山是一座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保存有大量的建筑、壁画、石雕、塑像等文物。比如,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第一瑰宝”;广济寺大雄宝殿,采用“减柱造”创新手法,为元代木结构精巧方法的真实写照。又如,岩山寺金代壁画规模宏大、内容生动,是现存金代壁画中水平最高的作品。再如,龙泉寺石雕雕刻精细、纹饰繁复,是中国近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还如,南山寺元代“十八罗汉”塑像,工艺讲究、神态逼真,被誉为“元代佛教雕塑的杰作”。
五台山多样文化,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历史上,五台山还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之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特点。
五台山军民团结,顽强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五台山是充满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五台山佛教救国同盟会”。我党我军在五台山地区留下了丰厚的红色遗产。比如,南茹“八路军总部”、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石咀“晋察冀边区银行”、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等等。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深入挖掘五台山多元文化,深度阐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利强整理
千年遗构 古建瑰宝
深秋的五台山腹地,山腰薄雾缭绕。顺着陡峭山路蜿蜒而上,一座气象雄浑的古建——佛光寺赫然入目。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循着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线索,几经辗转跋涉至此。当夕阳余晖漫过层层斗拱,屋檐下雄大的斗拱、斑驳的匾额、厚重的木门诉说着悠远的岁月和盛唐的气魄。林徽因在蛛网密布的东大殿大梁下,辨认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墨迹,至此,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终于向世人展露真容。
整座大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式的屋顶线条舒缓流畅,最撼人心魄的当数屋檐下纵横交叠的斗拱群——四层斗拱叠加挑出,微微上翘,平缓而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沉稳雄浑的气势,2米的高度竟达檐柱之半,就如《诗经》中所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像一只欲振翅而飞、搏击长空的大鹏,将庞大屋檐稳稳托举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不仅承载着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出檐,更将唐代的磅礴大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跨过殿门,一股混合着木材、泥土与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进深四间的殿内,35尊唐代彩塑静立千年,这些人物塑像仪态雍容,衣袂翩然,眉宇间透露出来自盛唐的自信从容,其数量更是占全国现存唐代彩塑遗存近半。殿壁与内柱额枋之上,约30平方米的唐代壁画虽历经沧桑,色泽依旧鲜润,人物形象飘逸灵动,与敦煌壁画遥相呼应。大殿前槽四根大梁下的唐人墨宝,则凝固成殿堂落成的历史坐标。建筑、彩塑、壁画、题记,梁思成盛赞的“四绝”在此浑然一体。
这座梁思成眼中“最珍贵的国宝”,打破了日本学者宣称的中国已没有唐代及其以前木构建筑的断言,从此改写了中国建筑史,1961年入列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后世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风拂过,松涛阵阵。驻足于这座千年遗构前,斗拱间光影流泻,梁架上墨痕如诉,大唐匠作的非凡气度穿越时空直抵人心,在此凝结成中华文明不朽的印记。(薛志浩)
石雕奇绝 匠心独运
从台怀镇中心区向西南行5公里,登上山腰,一方开阔平台豁然呈现眼前。平台中央,威仪石狮、蟠龙幡杆及金水石桥如众星拱月,簇拥着一座通体洁白的汉白玉牌楼,共同构成气势恢宏的石雕群像。这座被誉为“华北第一雕”的艺术杰作,历经90余载风雨洗礼,仍傲然屹立于龙泉寺前,无言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沉淀的非凡匠心。
驻足细观,牌楼形制为三门四柱三楼头,中高旁低,结构精巧。4根方柱如磐石扎根于厚重的石墩之上,8根圆柱辅以斜向支撑,所有石铆石窍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曾盛赞其为“中国石雕仿木最为彻底的一座建筑”——整座高达9米的牌楼未用半寸木料,却将木构的轻盈灵动与精巧层次完美复刻于坚石之上,又不失石质建筑本身的刚健稳固。
俯仰之间,整座牌楼仿佛展开的一幅龙纹雕刻的立体图卷。89条玲珑剔透的玉龙盘踞其上,飞龙昂首长吟、威猛遒劲,云龙若隐若现、播洒甘霖,团龙环珠嬉戏、优雅灵动,盘龙曲身缠梁、绕柱小憩……令人目不暇接。中门拱券上,纤毫毕现的“双龙戏珠”尤为精湛,双龙于云纹间腾挪穿行,龙须纤若游丝,鳞甲薄如蝉翼,利爪锋芒似欲破石而出,气势扑面而来。
登峰造极的镂空雕工,施于牌楼的每一处细节上。楼头之上,脊瓦吻兽昂首向天,椽飞斗拱叠如莲瓣,垂花牌匾笔墨浑厚。两侧耳门拱券,走兽飞鸟形态各异,绒毛根根可辨,花果藤蔓间,果实垂落饱满欲滴,书籍墨宝似能触摸到纸纹肌理。四柱基座的石狮群像更是栩栩如生,或昂首阔步巡视四方,或闭目垂首凝神静思,或嬉戏滚球情态憨然,或母子相依悠然自乐,尽显民间匠人的巧思妙想。
历经近一个世纪光阴流转,玉龙石狮在流动的光影间恍若苏醒跃动。如今,汉白玉牌楼不仅是珍贵的建筑遗产,更是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在时光长河中的铿锵回响。(薛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