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提升企业应对舆情的能力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11月01日 第 03 版 )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网络舆情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形象,更涉及社会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
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信息生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广大职工可以通过微博、抖音、朋友圈等方式传播信息、交流情感、表达诉求。由于互联网鱼龙混杂,表达的观点有的客观,有的主观,一旦让偏激的情感和心态占领舆论阵地,很容易造成整体舆情失控,从而产生群体效应。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单一组织边界,形成了个体表达——群体共鸣——社会情绪——公共议题的传导链条,给企业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传统舆情管理多聚焦“出了问题怎么办”。而当前,企业更需要通过常态化的形象建设,如社会责任传播,在公众认知中构建稳定的“信任储备”,而这往往是舆情风波中最坚实的缓冲带。2、从信息管控到思想引领。多元传播环境中,“堵”的成本远高于“疏”。有效的舆情管理需重视思想引导工作,在复杂议题中厘清是非边界,抵御错误思想对意识形态阵地的侵蚀。3、从单点响应到全链条防控。舆情的爆发往往源于微小信号、潜在风险、显性冲突等因素的累积,需要建立覆盖“监测——处置——引导——巩固”的闭环体系。所以,网络舆情管理的升级,既是应对传播生态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它要求治理者既懂技术逻辑即把握传播规律,又懂人性逻辑即理解职工情绪,更懂价值逻辑(坚守意识形态底线),最终实现风险可控、形象可塑、共识可建的多重目标。
基于问题导向,企业需坚持党管舆情原则,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党委主体责任清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网络舆情监测、应对与处置机制,在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提升企业形象、融洽干群关系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构建监测预警网络
1、进行人工监测分析。利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结果再进行甄别分析。2、通过专业软件进行监测,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但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3、通过群监的方式进行监管。动员基层发展网评员、舆情监测员,线上线下同时收集舆情。4、通过当前流行的、热度比较高的交流互动平台获取舆情信息。比如对微博、微信、手机APP社交平台、网络社群等的信息进行监测。5、在企业内设立舆情直报点。如意见箱、社情民意反映热线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不属于网络舆情范畴,但往往与网络舆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优化应急处置工作
要提前部署规划,不断完善突发舆情处置预案。针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突发的负面舆情,处置要抓重点、攻难点,制订应急预案,谋定而后动,积极主动应对。一般来讲,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负面舆情。监测到网络舆情后,网络舆情负责单位应第一时间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由相关领导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判,采取一事一策的方法制订应对措施。如果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以便多部门协同联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升级。对于重大的负面舆情信息应形成舆情专报,让企业党政领导及时了解掌握事件动态。第二个阶段是调查核实阶段。在上报舆情信息的同时,负责舆情监测的单位要根据事件动态,核实真实情况,形成上报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第三个阶段是分析研判阶段。这对舆情处置具有决定作用。只有准确掌握舆情动向和发展趋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第四个阶段即组织回应阶段。首先,要向舆论制造者给予正面回复,通过相互沟通达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目的。其次,如有必要,还应通过新闻媒体主动向社会发声、向大众澄清事实,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第五个阶段是继续跟踪监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继续跟踪,直至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第六个阶段是总结上报。要认真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总结应对处置的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强弱项、补短板、防患于未然,并上报相关领导和部门,供备案和学习交流。
三、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支撑
推进“舆情——思政”联动。将舆情反映的诉求与思想政治工作对接,通过精准把握职工群众关切、回应现实需求,让思想政治工作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抽象说教转向具象引导,最终实现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巩固思想基础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舆情诉求源于对政策、事实的误解,需通过精准信息供给替代强硬反驳。这就需要基层组织以认知澄清为关键,化解信息差引发的误解,联合职工群众信任的群体,如行业专家、职工代表等发声,用群众语言解读,避免官话、套话,用数据、案例、可视化内容等解释政策初衷、执行细节。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或专业解读澄清误解,及时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总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涉及技术、制度、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技术层面被动应对的惯性思维,构建起监测预警智能化、应急处置规范化、意识形态引导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的协同机制。实践表明,只有将舆情管理融入企业治理全流程,使党委领导、部门协同、职工参与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为国企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舆论环境。
(晋能控股集团地煤宏盛公司 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