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10月09日 第 04 版 )
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五)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发展环境动荡不安,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的稀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乱云飞渡仍从容,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顶住压力、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
我国发展战略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既定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前行。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通过中长期规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叠加,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芝麻开花节节高。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摇摆不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甚至开历史的“倒车”:过去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现在却奉行本国优先、自我封闭;过去高调倡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现在却不顾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发展战略保持长期稳定,并一以贯之接续推进,中国的未来完全是可预期的。
我国宏观政策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有条件平稳运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的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在保持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宏观政策调整注重长周期和战略考量,而不只是看眼前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宏观政策短视化倾向明显,政策连续性常因选举周期中断,新的政党上台后,动辄推翻上一届政府经济政策,来回“翻烧饼”。相比之下,中国的宏观政策不为任何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既可信又可靠,市场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
我国市场空间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未来成长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成为全球创新技术最大的试验场。比如,利用广泛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优势,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旗鼓相当,产生了深度求索(DeepSeek)等技术领先、开发成本更低的优秀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率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还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未来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投资仍然有很大潜力。中国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依然巨大,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我国发展韧性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经得住惊涛骇浪。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而不是一条小舢板,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足够能力和底气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近年来,美国在科技上构筑“小院高墙”,打压高技术企业,限制高科技产品对我国出口,试图将我国锁定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低端,但几年过去,我国创新成果频出,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超越。今年以来,面对美国滥施所谓“对等关税”,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多措并举帮扶受关税影响企业,上半年实现经济增长5.3%,承受住了贸易保护主义和外需收缩的双重压力。我们用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号巨轮是吹不倒、压不垮、打不破的响当当的“经济航母”,无惧风雨、一往无前。
我国投资环境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始终是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保障外资国民待遇,大量外资企业把深耕中国市场作为其战略选择。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20.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我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枪支暴力、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突出,基本的社会稳定都保障不了,投资者人身、财产等安全更难以得到保证。中国长期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有力保护投资者权益,现在和将来都是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安心兴业、放心投资的“避风港湾”。
中国是全球包容性发展的典范(六)
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发展成果实现共享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发展大势,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绿色发展,为全球包容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不让一个人掉队。发展总是有先有后,不可能齐步走,总有一些人因为能力、运气等种种因素落在了后面。面对这一看似自然的进程,我们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选择性无视,而是坚定地伸出了扶助之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下,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被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不让一个地区塌陷。发展带有强烈的非均衡特征,地区分化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非常突出。发展过程中,一些原本领先的地区也可能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美国的“铁锈地带”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等有力举措,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坚决防止“区域塌陷”。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老少边穷地区……一个个弱势区域都克服困难、找对优势,实现了更好发展。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成功汇聚而成的。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就业渠道、好的创业空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13年保持在4%以上,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北大、清华等公立一流大学学费仅为国外同行的1/10到1/20。普惠而优质的教育,为社会纵向流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包括2亿多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又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我们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全国超过1.9亿户经营主体(含6300多万家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3.28亿人按月领取养老金,阻断了一些国家常见的“老年贫困”风险。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超过90%的家庭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我们通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大幅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努力推动广大群众都能公平可及可负担地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8岁增加到2024年的79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7岁。
让发展更绿更美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全球最快、地表水质量提升幅度全球最大、森林资源增长全球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全球最多的重大成就。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已故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曾说,中国在生态文明上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令世界看到希望,中国是世界的希望。
(均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