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忻州古建对话千年历史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30日 第 02 版 )

在忻州的广袤土地上,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历史的低语。从南禅寺、佛光寺榫卯间留存的唐代木构风华,到洪福寺宋代雕塑中凝固的千年佛韵,再到边靖楼“威镇三关”的明代雄姿……这些古建似时空的切片,或见证着佛教文化的传承,或以精美雕塑诠释艺术,是感受千百年历史厚重的绝佳之选。国庆假期将至,不妨走进忻州,在凝眸间与过往岁月隔空对话,收获一段难忘的“古建游”。

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代县县城中央,俗称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取靖边安民之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匾额。与应县木塔齐名,民间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

边靖楼作为代州古城的象征,气势非凡,结构坚实,历500余年巍然挺立。在万里长城关隘塞楼中,边靖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鼓楼。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于代县上馆镇县政府后院。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初为木结构,唐会昌五年(845)被毁,唐大中元年(847)、宋元丰三年(1080)、崇宁元年(1102)重建,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

阿育王塔为喇嘛式砖塔,通高40米,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塔平面呈圆形,砖石砌台基,底径20米,高1.5米。台基上设束腰基座,刻有仰覆莲瓣及缠枝花纹。塔身为圆形覆钵,塔刹分为刹座、相轮、伞盖和宝珠,刹座须弥式,座中心矗立1铁质刹杆,砌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状为伞盖,极顶置宝珠,上下叠置。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 塑像

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中,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历经千余年,惟正殿、东殿至今保存完好。

该寺建于高7米的土台之上,四周筑高堡围墙,“踞高而临深”。大殿内有砖砌佛坛。该寺塑像较建筑更有价值,是我国宋代雕塑中的精品。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 大殿

南禅寺坐落于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创建年代缺乏文献记载,寺内几块明清记事碑文,都记载为创建于唐。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形式的院落,其唐代大殿为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比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75年,其他殿宇皆为明清重建。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南禅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禅寺大佛殿集中保存了完整良好的唐代木结构,殿内泥塑十七尊,与建筑同期塑造,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臻品,是国内除敦煌以外稀有的唐代彩塑。

龙泉寺 石牌坊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寺东的一眼泉水。这里曾回荡着石雕匠人刀刻斧凿的金石之音,也孕育了一座钟灵毓秀的“石雕艺术殿堂”。

该寺建于宋代。全寺占地1.59万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大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的照壁正中所嵌一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

显通寺 铜塔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中心区灵鹫峰脚下,是景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被称作“释源宗祖”,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

据《清凉山志》载,显通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称大孚灵鹫寺。寺内存明清塑像411尊,现代佛像200尊,明清碑17通,铜塔5座,木塔1座,明版大藏经3210册。有明清、民国时期古树26株。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寺 大雄宝殿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明清两代局部予以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为元代原构,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为广济寺正殿,是研究我国元代建筑和泥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广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举折平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为我国元代木结构精巧方法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范例。

佛光寺 东大殿

佛光寺坐落于五台县豆村,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是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东朝西,依山而造,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

寺内有三进院落,层层递升,最顶端是主殿东大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最古老的唐代殿堂式木构建筑。

策划:王国梁 白雪萍

文字:赵丹琦

设计: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