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河之曲向新而行
——河曲县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撷英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26日 第 03 版 )
九曲黄河蜿蜒而过,孕育了河曲县厚重的发展底蕴;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推动着这片土地加速产业蝶变。作为依托资源起步的县域,河曲县深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的“破与立”——既要让传统产业褪去“旧色”、焕发活力,也要为新兴产业培土筑基、抢占先机。近年来,该县锚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为煤业转型注入“智能基因”,为乡土特产注入“科技能量”,从废弃资源中挖掘“循环价值”,一场从“依赖资源”到“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黄河之畔生动上演。
数智赋能,重塑百年煤业“新底色”
“过去下井采煤,不仅浑身沾满煤灰,还很危险。现在坐在集控室就能远程割煤拉架,彻底告别了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谈到河曲县上榆泉煤矿近年来的变化,工人向争辉赞不绝口。
这一转变的核心,源于上榆泉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走进该矿指挥调度中心,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作业面的数据,工作人员身穿整洁工装,轻触操控装置,便可实现对采煤、掘进工作面设备的“一键启停”。指令下达至机器响应的延迟,已从过去的几百毫秒压缩至50毫秒;作业现场的画面与数据也能实时传至地面。不仅如此,供电、压风、通风、排水和主运输等系统,也在综合自动化平台的串联下,实现了在线监测与远程控制的深度融合。数智化技术的赋能,彻底改变了传统采煤的生产模式。
截至目前,该矿已累计实施智能化项目52项,投资总额达4.2亿元。持续的投入与创新,优化了人员配置,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上榆泉煤矿的成功实践,为自身探索出了一条安全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也为同类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目前,河曲县8座生产煤矿中已有5座完成智能化建设,剩余3座预计年内全部完工,届时将实现生产煤矿智能化全覆盖。
科技点金,黄土富硒产品“价倍增”
“硒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我们的富硒小米每公斤含硒量超过150微克,高于国家标准,对健康有很多好处……”走进河曲县莲芯硒美公司展厅,包装精美的各类富硒产品陈列有序,公司负责人尤金莲介绍起产品优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集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莲芯硒美能突破传统农产品的“低价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前瞻布局。企业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先进的富硒营养技术,通过施用专用富硒肥,生产出无污染的原生态杂粮;为精准把控硒含量,不仅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还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硒谷生物科技公司,在河曲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出全国首个“万亩富硒农产品”功能性农业示范基地。此外,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并运用数字化流通手段,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闭环与质量管控。
从“黄土地里的杂粮”到“有身份的富硒品”,莲芯硒美的转型之路,不仅让河曲特产“身价倍增”,更走出了传统农业升级的新路径。这一模式既带动当地农户从“会种”向“种好”转变,推动农业生产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又为县域特色产业注入了科技动能。河曲县正全力推进特优农业建链延链,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河曲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的“红葱育苗研发中心”,积极推广脱毒种苗,使产量提升30%,推动全县125个村种植红葱达3.1万亩。该项目已成为山西省2025年“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项目之一,为全县高质量转型发展蓄势赋能。
变废为宝,树立循环经济“新标杆”
轮胎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件,废弃后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黑色污染”。而这一领域的综合利用常被忽视,殊不知却蕴藏着巨大产业潜力。河曲县于2022年底成立的巨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便瞄准这一赛道,在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开拓。
走进该公司年处理10万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塔吊运转有序,车辆往来穿梭,工人忙碌作业,一派火热景象。企业项目部负责人菅智雄介绍,该项目摒弃了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引入了国内领先的全流程综合利用技术:先将废旧轮胎破碎抽丝,分离胶块与钢丝;胶块再经热解转化为燃料油与炭黑,热解气回收供热形成能源闭环;最后炭渣深加工为环保裂解炭黑,进一步提升资源价值。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主要设备安装进度达90%,预计9月底建成投产。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处理废旧轮胎10万吨,年产炭黑3.4万吨、燃料油4万吨、钢丝1.8万吨、不凝可燃气0.8万吨。巨源公司的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黑色污染”治理难题,更以“吃干榨尽”的循环利用模式,成为河曲县循环经济的新标杆。
从煤业产业的数智蜕变,到农产品的科技增值,再到废弃物的绿色重生,河曲县始终以产业转型为引擎,不断挖掘潜力、锻造长板,扩宽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河曲县将继续坚定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曲新篇章。
策划:王国梁 李春平图片:河曲县融媒体中心提供文字:张 靓 王 琴设计:狄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