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抱榆下扎深根

本报记者 乔龙飞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1 版 )

保德县暖泉村驻村大学生正在观察黄瓜长势。本报记者 冯晓磊摄

黄河水自天桥峡奔涌而过,在保德县义门镇暖泉村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初秋时节,记者沿黄河而行,远远便望见村口宋真宗年间的观音庙,庙前那株世间罕见的柏抱榆虬枝苍劲,绿荫如盖。树下,一群村民正围着年轻姑娘徐阿娇,听她讲解最新的蔬菜保鲜技术——这个1996年出生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生,已在这片黄土地上扎下根来。

“小徐刚来那会儿,我们还真怕她是城里来的‘娇娃娃’。”村民袁怀中的话里带着笑意。2022年徐阿娇初到暖泉村时,曾遭遇过尴尬:宣传监测户政策时,有村民接过表格便摆手:“都是哄人的,搞形式罢了。”她攥着表格站在巷口,望着黄河水默默给自己打气。第二天一早,她又带着政策手册挨家挨户敲门,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条款:“大叔您看,这是咱们政府的帮扶政策,全村符合条件的都可以享受到。”真诚像黄河水浸润土地,渐渐地,村民们遇上事总爱找“小徐书记”唠唠。

村委会大院的廉政文化广场里,徐阿娇正带着孩子们辨认墙上的壁画。“这是于成龙,他当县令时带着糠麸赴任;这位是焦裕禄,肝癌晚期还在治沙……”长廊青砖黛瓦,20余块展板串联起古今清廉故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清风劲吹黄河岸”的标语上投下斑驳光影。2023年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时,她抓住契机,主动向村“两委”建言献策,借鉴城市社区服务理念,推动村委会从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走向“开放式”服务前台。

穿过文化广场,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黄河岸边铺展开来,白色棚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这棚里的芝麻香瓜,甜度更高!”徐阿娇掀开保温被,藤蔓间垂着翠绿的果实。为了使大棚产业做大做强,她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到县城超市调研,发现净菜包装比散装菜溢价近四成,当即和村“两委”干部定下“两化两型四拓展”转型思路,让昔日单一的大棚蔬菜蜕变为“生产+加工+仓储”的全产业链模式。在村西头的现代化冷库前,蓝色的制冷机组正嗡嗡运转。种植户张婶说:“以前蔬菜摘下来得连夜运走,遇上下雨天就烂在地头。现在将蔬菜存放到冷库,等价格好时再卖,错峰销售,一亩地能多赚不少钱!”

暮色渐浓时,村头篮球场灯火通明。小伙子们正在打比赛,场边挤满了观战的村民,喝彩声不断。在建设“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的过程中,徐阿娇敏锐地注意到当地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对公共文体活动的强烈需求。她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并参与了翻新篮球场的设计和建设监督工作,球场建成后组织了首届村级篮球赛。这座崭新的球场,迅速成为全镇最聚人气的活动中心,也成了暖泉村的“夜间经济引擎”。如今每到傍晚,球场周边的小卖部生意比往日更加红火,就连邻村的年轻人都骑着电动车来凑热闹。

站在黄河岸边回望暖泉村,通村公路干净整洁,廉政长廊的灯笼次第亮起,不远处的蔬菜大棚在暮色中泛着暖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青春的力量正像那株柏抱榆,根系深扎,枝叶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