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五好家园”

本报记者 乔龙飞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22日 第 01 版 )

黄河之滨,秋阳正好。沿着保德县迎宾大道一路走来,惠民社区的楼宇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打着太极,孩子们追逐嬉戏,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作为保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这个承载着6583名搬迁群众希望的社区,正以“五好社区”创建为抓手,让“产业有支撑、就业有保障、环境能融入、服务更贴心、精神更振奋”的幸福愿景照进现实。

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七个一出门”的便民服务导图格外醒目: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文化广场、公交站等设施分布在安置区周边,步行最远不超过10分钟。“以前在山里看病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下楼就能拿药。”68岁的王大爷指着窗外的社区卫生室,眼里满是笑意。据了解,社区通过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已实现教育、医疗、托养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搬迁群众的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

在社区配套的雪芙诺蛋糕厂里,马大姐正忙着包装刚出炉的糕点。“从村里搬出来时啥技能都没有,社区组织的烘焙培训班让我成了技术工,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元。”像这样的帮扶产业,社区周边共有7个,通过股份、订单、劳务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1189户有劳力脱贫户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社区工作人员高晋伟介绍道:“我们不仅引进了可宝食品等企业,还培育了‘保德好物业’劳务品牌,积极发挥‘保德好司机’示范效应,让群众既能在家门口上班,又能靠技能增收。”

就业帮扶有温度,融入环境更暖心。社区网格服务站中,网格员小李正在电脑上记录居民诉求,“我们把辖区划成7个网格、67个微网格,谁家有矛盾、谁需要帮助,网格员第一时间上门。”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模式,让搬迁群众快速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文化广场上,“清廉保德你我共建”文艺演出正在上演,200多名居民看得津津有味,台上二人台《社区新风尚》把“居民公约”编成顺口溜,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社区通过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让搬迁群众从“住进来”到“融进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多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依托志愿者、爱心党员、社工、公益服务人员、妇联执委会成员、卫生室工作人员、计生服务员等,社区组建了扶老助残服务队、妇幼关爱服务队,15名服务人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生活照料、养生保健、医疗诊治、精神慰藉等服务,常态化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出生缺陷防治、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测量血压等义诊便民服务,更好地关爱女性,呵护儿童健康。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一老一小”和女性群体感受到了来自社区的温暖。

临别时,夜色中的社区灯火璀璨,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远处黄河水静静流淌,搬迁群众岁月静好的幸福画卷不断铺展——在这里,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五好社区”添砖加瓦,每一张笑脸都在诠释着“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