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红色根脉 弘扬抗战精神

——忻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20日 第 03 版 )

忻州,这片镌刻着烽火记忆的红色热土,曾是晋察冀、晋绥两大抗日根据地中心腹地,更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忻州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前线作战,以不屈意志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抗争,用鲜血与汗水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伟大抗战历程。

今天,滹沱两岸、长城内外,仍留存着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徐向前故居、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等代表性红色资源,它们不仅是峥嵘岁月的真实见证,更是抗战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载体。当前,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切实守护好忻州的红色根脉、让抗战精神焕发时代活力,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推动地域文化自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精神富矿

忻州的红色资源,从来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串联起抗战历史、承载民族精神的“立体教科书”,其价值体现在历史、精神、时代多个维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从历史维度看,它是还原抗战图景的“实物档案”。平型关战役遗址的弹痕,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成功伏击战的见证;47孔战备窑洞、204高地组成的忻口战役遗址,是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敌军20余天,歼敌2万余人的证明;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5000米的“地下长城”,凝结着干群一致、协同奋战的智慧和胆略。这些资源都是后人追溯历史、铭记过往的“活教材”,为研究抗日战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从精神维度看,它是凝练抗战精神的“核心载体”。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互帮互助、共抗外敌,诠释了“团结御侮、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白求恩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用生命书写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徐向前等忻州籍革命家扎根群众、冲锋在前,彰显了“忠诚为民、勇毅担当”的崇高品格。红色资源是抗战精神的物质依托,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从时代维度看,它是赋能忻州发展的“文化引擎”。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带动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的发展,真正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更能以抗战精神凝聚人心,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推动忻州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中攻坚克难,以“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为忻州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忻州红色资源底蕴深厚,但在保护与传承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需要持续优化的现实挑战。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统筹,传承方式有待持续创新,资源融合有待深化拓展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红色根脉的永续传承与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播。

从保护层面看,部分红色遗址因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管护力量薄弱,出现了文物破损、设施老化的情况。有的纪念馆展陈方式陈旧,文物保护技术落后,难以抵御自然侵蚀;有的红色资源被孤立保护,未能与周边的历史环境、乡村风貌形成整体保护格局。

从传承层面看,当前忻州红色精神传承多依赖“参观+讲解”的传统模式,缺乏互动性、体验性的设计。红色故事传播仍以线下为主,线上传播创新不足,短视频、纪录片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较少;此外,传承内容多聚焦“宏大历史”,对普通群众参与抗战的“微观故事”挖掘不够,削弱了精神传承的“贴近性”与“感染力”。

从融合层面看,忻州拥有“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等多元文旅资源,但目前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融合多停留在“简单叠加”,未能形成“精神引领、多元互补”的融合模式。红色文创产品也存在同质化情况,缺乏地域辨识度,难以实现红色文化的日常化传播。

三、守住红色根脉、弘扬抗战精神

守住忻州红色根脉,弘扬抗战精神,需以系统思维构建“保护为基、传承为魂、融合为径”的实践体系,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抗战精神“传”下去。

实施系统化保护,筑牢红色根脉根基。保护红色资源,应从“单体保护”转向“系统保护”,从“被动维护”转向“主动活化”。一是做好普查梳理,建立忻州红色资源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保护等次和责任主体,争取各级保护资金支持;二是推动整体保护,将红色资源与周边环境纳入统一规划,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进行有机结合;三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珍贵文物、历史场景进行扫描,实现文物资源的永久保存,提升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能。

创新活化传承,激活抗战精神的“魂”。传承抗战精神,需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故事”,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体验”。一是挖掘微观故事,通过走访老党员、英雄后代,收集普通民众参与抗战的感人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精神”;二是创新传播形式,积极运用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手段,打造一批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红色文化产品,让抗战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深化“教育融合”,推动红色精神进校园、进课堂,通过研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

促进深度融合,拓展精神传播路径。融合是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方式,需打破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壁垒”,构建“红色引领、多元融合”的文旅模式。一是打造“精神引领”的融合线路,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积极统筹“红色+绿色”“红色+民俗”等资源,设计主题化融合线路,让游客在多元体验中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将抗战精神与剪纸、面塑等忻州民俗元素结合,打造“有温度、有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让精神传播融入日常生活;三是举办“精神赋能”的融合活动,围绕抗战精神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艺术展览等多元化融合活动,丰富精神传承的形式,提升精神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忻州的红色资源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财富”。当平型关的战壕成为沉浸式课堂,当抗战故事通过短视频走进年轻群体,当红色文创与非遗产品携手走进生活……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根脉,必将在守护中永续;这份融入血脉的抗战精神,必将在传承中绽放新的光芒。

(中共原平市委党校 董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