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岭窊村的幸福蝶变

本报记者 乔龙飞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第 01 版 )

河曲县榆岭窊村技术人员观察果树长势与挂果情况。 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峁梁叠翠,瓜香满棚。驱车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朝河曲县土沟乡方向行驶,群山环抱中,榆岭窊村的69座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这个曾因地处偏远、海拔1400多米而发展滞后的小山村,如今正以设施农业和海红果产业为笔,在黄土高原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走进村集体流转土地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吉远杰正在大棚里观察作物长势。棚内麒麟西瓜藤蔓沿着吊绳向上攀爬,油桃挂满枝头,这些有机果蔬将通过冷链直供北京市场。村民李大叔算起增收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大棚打工每月3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目前,村里64户村民全都住上了免费别墅,老年公寓里70岁以上老人三餐免费,曾经“走口外”的苦日子成了博物馆里的老照片。

沿着新修的产业路深入山坳,1980亩海红果示范基地遍布山野。“这是‘晋海1号’新品种,钙含量是苹果的7倍多。”丰禾公司负责人指着果树介绍说。基地通过“高接换优”改良老果树,配套滴灌系统,亩产达到1000公斤。

在三新模式示范园里,智慧农业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机械化修剪机正在作业。“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吉远杰擦着汗说。这片曾经的荒坡地,如今已成为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带动周边5村280户年均增收3000元至5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村口的“海红果人家”农家乐里,游客们正品尝着海红果酒和农家菜。“自从建了观光步道和采摘园,周末来玩的城里人有很多,我这农家乐旺季每天能赚2000多元。”老板娘喜滋滋地说。村里还依托黄河旅游线路,打造“十里海红花长廊”,春日赏花、夏秋采摘、冬季品果,农文旅融合让产业链越拉越长。

一位村干部望着远处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靠着特色产业集体收入连年增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养老餐厅天天飘香味。”从昔日的穷山村到如今的产业强村,榆岭窊村的幸福蝶变,正是忻州沿黄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