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瓤西瓜甜了百姓生活

——忻州“三链协同”壮大西瓜甜蜜产业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10日 第 02 版 )

秋高气爽,晋北忻州的田野间,西瓜产业的蓬勃脉动仍在回响。今夏,忻府区的万亩大棚、定襄县的空中瓜林、忻府区奇村镇加禾村的富硒瓜田,共同绘就了忻州西瓜产业的多彩画卷。以绿淼果蔬引领规模化发展、定襄农富合作社创新技术品质、加禾村探索特色富硒种植,科技链、品牌链、共富链“三链协同”的特优农业机制正驱动忻州西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绿淼果蔬公司:

绿淼万亩基地夯实产业根基

忻府区桥西街,绿淼果蔬公司的销售数据记录着今夏的丰收:四年间,这家起步于忻府区的企业,已将西瓜基地拓展至万亩规模。公司负责人潘建良介绍,其主打的美都麒麟西瓜以60天短周期、无籽脆甜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2021年试种千亩即创收15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2万元;2024年基地达8000亩,产业韧性持续增强。

绿淼果蔬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忻府区西瓜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区大棚麒麟瓜种植面积达1.3万亩,覆盖奇村镇、九原街街道等9个乡镇。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无数农民告别低效玉米种植,收入翻倍增长。该公司用规模化实践,筑牢了产业根基。

加禾村:

富硒瓜田开拓特色赛道

在忻府区奇村镇加禾村,规模化种植的美都富硒麒麟西瓜,开辟了“功能农业”与市场融合的特色赛道。该村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了430亩富硒西瓜种植基地,搭建大棚900余座。

加禾村的西瓜产业精打细算,账目清晰:亩产8000—1万斤,毛收入约2万元。虽然经营性投入不菲,但纯收入仍可达5000—8000元/亩,远高于传统作物。其打造的“富硒”健康概念,结合产业规划,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销售渠道:一是借助村内及周边的温泉康养优势,发展面向游客的高端零售与采摘体验;二是通过稳定批发渠道和网络销售覆盖更广市场。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加禾村形成了“大户带动、小户联动、农户务工”的生产互助模式。今年西瓜种植吸引了本地劳动力近160人务工,人均年增收约1.8万元,带贫益贫效果显著。

农富合作社:

空中吊蔓技术定义高端品质

在定襄县农富合作社的温室,悬垂空中的红玉西瓜彰显着科技魅力。合作社负责人邢俊城现场演示:双手轻掰,薄脆瓜皮应声而裂,清甜汁水瞬间流淌。“空中吊蔓技术让西瓜360度均匀受光,皮更薄、肉更脆。”他解释道。这项技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病虫害减少50%。

合作社3座西瓜大棚,每棚产量万斤左右,收益超7万元。全程“零农药、零激素”的生物防控,确保了产品安全。高品质带来高溢价,每斤8元的零售价吸引大量游客采摘。定襄农富合作社用技术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高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甜蜜产业奔向共富未来

站在初秋的门槛回望,忻府区绿淼公司的万亩蓝图与奇村镇加禾村的富硒探索,以及定襄县农富合作社的科技“吊蔓”,共同绘就了忻州西瓜产业生机勃勃的盛夏画卷。展望未来,随着忻州市西瓜产业“万亩计划”的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水平的持续提升、区域品牌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这条甜蜜产业链条必将更加坚韧、高效。

绿淼公司规划着更广阔的土地流转和西瓜全链条发展;定襄农富合作社的“空中西瓜”技术有望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奇村镇加禾村的富硒西瓜种植与多元市场模式正稳步推进。一颗颗从忻府区现代化大棚和富硒瓜田、定襄县立体“瓜林”中孕育出的忻州西瓜,不仅是馈赠市场的甜蜜果实,更是驱动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致富的强劲引擎。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忻州西瓜产业的“三驾马车”,正承载着科技、品牌与共享的力量,向着更加甜蜜的共富未来,稳健驰骋。

策划:王国梁 李春平

图片:由文中各相关公司提供

文字:刘鑫林

设计: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