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农商银行——
普惠金融温暖千家万户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第 02 版 )
本报讯 忻州农商银行作为“背包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始终坚守支农支小经营定位,以数字化工具赋能传统服务,加快普惠金融提质扩面,用实际行动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数字背包”焕新传承,走进田间地头。在忻州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中,老一辈农信人背着算盘、公章、票据,白天走村串户揽储放贷,晚上点油灯登记账表,“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如今,这种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新一代农信人的“数字背包”里,装的是移动发卡机、智能PAD等高科技设备。员工手持移动展业平台,将“柜台服务”延伸至客户身边,实现了“现场开户、一站式授信、即时办理”的革命性变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传统的“背包精神”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效率与活力。
平台聚合,“晋享生活”实现一触即达。该行依托“晋享生活”APP,打造了“全线上”服务模式,成功整合存贷业务、政务服务、生活缴费等多元化功能于一屏。农户李大姐通过手机银行申请“晋享贷”,全程线上操作,从提交资料到资金到账仅用2小时;养殖户王大叔通过客户经理上门,使用PAD移动终端现场完成贷款续贷,“以前跑银行得半天,现在机器到家门口,喂着牛就把事办了……”这些鲜活案例,正是该行科技赋能、服务下沉最生动的写照。
产业振兴,特色农业惠及千家万户。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忻州农商银行以“背包精神”为指引,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特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走出了一条“银行+农户+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以忻州特产香瓜为例,种植户刘大姐在扩大种植时面临资金缺口,该行客户经理实地走访后,为其发放30万元经营贷款,支持引进新品种,并联合农业部门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如今,刘大姐的种植基地从5亩扩展到28亩,带动周边7户农户组建合作社,年利润从12万元跃升至73万元。该行推行的“全链赋能”模式,使金融支持从“输血”升级为“造血”,既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又助力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目前,这一“产业链金融”模式已全面铺开,聚焦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定制化信贷产品、差异化利率政策,为农业产业化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该行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6.57亿元。
民生改善,普惠金融温暖千家万户。“背包精神”的本质是“以民为本”。面对偏远乡村社保换卡难、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不便等问题,该行组建“红马甲”服务队,每月定期将柜台搬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服务队不仅办理存贷款业务、宣传金融产品,更用心普及金融常识,重点讲解防诈骗知识。在董村镇刘家山村,78岁的独居老人刘大爷记性不好,服务队每月上门帮他查询养老金到账情况,顺便代缴电费、电话费;在豆罗镇南山村,客户经理小张带着移动终端,坚持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上门服务……服务队的“背包”总是装得满满当当,那些带着温度的服务,也让“百姓银行”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陈盈盈 任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