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8月20日 第 02 版 )

(上接第一版)

非遗保护焕发文化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版图上,忻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75个、市级27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省级106人。作为北路梆子的发源地、二人台的故乡,忻州当之无愧成为“八音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近年来,忻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定襄晟龙木雕、繁峙晋绣坊、五台山金石雕刻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又见五台山”演艺中心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举办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代州黄酒文化节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非遗项目与现代市场的对接,让定襄晟龙木雕的榫卯技艺在古建修复中焕发新生,让繁峙晋绣坊的针线在时尚设计中编织未来,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资源的地级市,忻州充分发挥“黄河第一在忻州、长城精华在忻州、太行之巅在忻州”的禀赋优势,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51处,形成了世界遗产、长城文化、古城休闲、生态旅游、黄河风情、温泉康养六大旅游区,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城寺塔桥泉瀑洞”的壮美画卷。

忻州古城的成功修复运营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日均客流量持续攀升,“古城夜经济”点亮了晋北的夜空。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忻府区、繁峙县创建成为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大营、奇村、顿村、合索、汤头“五大温泉”构成华北地区著名的温泉康养基地,“康养福地·自在忻州”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在山水间尽享身心的疗愈。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大西高铁已通车运营,集大原高铁建成通车,雄忻高铁加快建设,忻州正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线贯通,构建起“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忻州成为现实。

产业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忻州坚持以文化为脉络打造特色品牌,梯度培育定襄法兰、代州黄酒2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和11个市级专业镇,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的美誉之地,忻州充分发挥“小杂粮王国”优势,打造“一都九乡”特色农产品品牌,成为全国唯一以杂粮全品类、全市域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忻州味道”香飘全国。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雁门关影视外景基地、五台山金石雕刻文化园等项目建成运营,有效带动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产业发展。忻州正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忻州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表达方式,着力打造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这座文脉绵长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着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