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8月09日 第 03 版 )
世界近现代史上,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我国正经历城市化转型升级,其重要标志是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等各项指标在最近十年发生显著变化。将规划和政策转化为现实,需在以下五个方面着重发力,打造城市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城市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增强区域整体实力的物质基础,更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为此,需要在以下四方面努力。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产业承载能力。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和新建,让老基建和新基建协同发挥作用。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贯通融合。二是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实现集群化发展。全国各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化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建立跨区域城市合作平台和产业转移补偿机制。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为依托的系统化、专业化、差异化产业集群。三是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四是推动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依托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打造智慧、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推广新兴技术应用。
稳步扩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人,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未来十年,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到2035年,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再增加5亿人,总共达到9亿多人,其中8亿人工作生活在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将迈向新阶段。为此,需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提升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防止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和贫富分化,保持社会阶层流动性。我国城市发展必须在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公平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四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增强从业者就业能力。五是创新城市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提升城市生产效率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动态适配。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需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城市地区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攻关。二是加强全球科技交流合作。依托城市地区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和创新治理,共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三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开放合作。国家和城市政府应创造条件,保障有效政策供给和持续财政投入,实行科学的评估机制,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创新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应注重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构建“内生性国际化”模式,打造全球知识生产网络中的自主创新生态,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开放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一是推动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主动扩大面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开放,构建多双边、全方位经贸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二是推进更宽领域的市场开放。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城市经济新增长点。三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完善。构建新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面向未来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是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水平。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开展跨区域的制度机制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六是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推动城市化转型升级的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和自主开放新前沿。
敏捷治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城市治理和发展面临三方面变革:一是大规模城市化变迁带来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二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已见端倪,未来万物互联、万物皆数、万物皆智将极大促进要素流动,有利于推动规模化和市场化配置资源,但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三是如何实现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质量提升,实现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市治理需主动应对这些挑战,为全球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路。
(据《学术前沿》刘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