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桃源别样春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刘鑫林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8月04日 第 01 版 )

近年来,忻州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坚持“实”字当头,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全市建成42个精品示范村和291个提档升级村,2025年计划再建40个精品示范村和360个提档升级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画卷在忻州大地徐徐展开。

机制创新:构建高效组织保障体系

为确保“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生根,忻州市构建了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及“重温领袖嘱托再奋进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章”现场会,持续推动工作走深走实。一系列指导文件,如《忻州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相继印发,明确了工作方向。特别成立了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六个专项工作组,由市领导挂帅,制定了专项推进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规划引领:描绘特色乡村发展蓝图

规划先行是忻州特色乡村建设的关键。各县(市、区)依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增收、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六大要素对村庄科学分类。2025年计划建设的400个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中,已有296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其余村庄均纳入不同层级的规划统筹管理,避免了“千村一面”,为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元投入:筑牢项目落地坚实根基

坚实的资金投入是规划落地的保障。忻州构建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2024年实施“千万工程”项目635个,完成投资13.6亿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对获得省级奖励的忻府区、岢岚县各奖补100万元。2025年实施项目448个,投资1.26亿元,涵盖农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农文旅融合项目成为亮点,岢岚红芸豆、五寨甜糯玉米等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创建为产业注入活力。同时,聚焦干部素能提升,组织“三农”干部赴浙江考察学习,举办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

成效蝶变:五张“金名片”展现振兴活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两年来,忻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显著,展现出五张亮丽的“金名片”。

成果巩固牌:就业帮扶筑牢民生底线。建立了“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就业体系和“市有园、县中心、乡有站、村专人”的服务网络。“忻州月嫂”“五台瓦工”“繁峙绣娘”等劳务品牌享誉省内外。目前,全市建成1个市级就业帮扶基地、14个园区、214个车间、3000余个家庭工坊,脱贫劳动力就业16.48万人,超额完成任务。旅游产业连点成线,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发展庭院经济4.6万户,户均增收4000元;通过“十进十销”消费帮扶,54家企业入驻“832”平台,线上销售额达5.1亿元,产业增值收益惠及农民。

环境提质牌:和美乡村焕发宜居新颜。聚焦“五清一改”,高标准推进整治。累计清理各类垃圾65.4万吨,整治残垣断壁和“六乱”问题3.8万处,绿化美化面积3000余平方米。802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4576个自然村,实现100%覆盖。2025年新增59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任务,污水治理率达44.2%。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特色牌:“杂粮之都”闪耀金字招牌。粮食安全根基稳固,2024年产量39.96亿斤。杂粮产业成为“金字招牌”,种植总面积超300万亩、总产量60万吨,均居全省之首,年产值约44亿元。“中国杂粮之都”和“一都八乡”国字号品牌熠熠生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全省第一。特色有机农产品达655个,新增数和总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5家。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18.5亿元,同比增长7.0%。

融合升级牌:城乡一体共享发展成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新改建农村公路100.7公里,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30处,农村电力可靠性和5G覆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503个。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超95%。建成53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河曲县创新“幸福老年餐厅”等模式覆盖1.4万名老人。五台县作为省级试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

治理效能牌:善治乡村构建和谐根基。对2696名村党组织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激发活力。配备3506名农村网格员,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179个“一站式”调解中心,配备3697名调解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高效运转。在所有行政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2678个示范村挂牌。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建成覆盖全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定襄县试点积分制、清单制治理,岢岚县被列为婚俗改革试点,代县段家湾村被推荐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深耕未来:锚定方向续写振兴新篇

面向未来,忻州市将坚定不移沿着“千万工程”指引的路径,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精准发力:聚焦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红线,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加速特色产业转型,做强“中国杂粮之都”品牌,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壮大经营主体;深化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推进生态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现代治理效能,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创新实践,深化法治与平安乡村建设,践行“枫桥经验”。

忻州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充分验证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强大生命力和普遍适用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忻州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