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天岩村:

古村涅槃展新姿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3 版 )

巍峨的五台山北麓,岩山脚下,一座状若凤凰的古村落静静伫立。青砖红瓦的院落错落有致,蜿蜒的小河穿村而过,千年古刹岩山寺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这里,是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2024年,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村庄,因入选我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村,正以破茧成蝶之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乡村蝶变路:旧韵新颜两相宜

天岩村户籍人口1714人,常住人口仅348人。过去,因地处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一度陷入“空心化”困境。然而,随着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推进,这座古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我们村最大的优势是‘山水田寺’俱全,但短板也很明显——排水难、道路差、灌溉不足,村民增收乏力。”天岩村党支部书记范林兴站在村南的高坡上,指着脚下整齐的屋舍说道。这位扎根基层多年的“领头雁”谈起村庄的蜕变,眼中满是坚定:“‘千万工程’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立足长远,让村子既有外在颜值,又有内在品质。”

2024年,天岩村争取到1103万元专项资金,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农田灌溉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三大工程。短短一年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1084米污水管网贯通全村,日处理能力5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投入使用,185座旱厕改造为卫生厕所,8956平方米街巷硬化工程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为历史……“现在村里干净了,自来水也稳定了,连外地的游客都夸我们村子美得像画!”村民张大爷笑着告诉记者。

在村角,一座占地225平方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悄然运转。“过去村里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夏天臭味熏天,现在管道通到家门口,污水变清水,连河里的鱼都多了!”范林兴介绍,该处理站日均处理能力达5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

产业升级路:良田沃土生金银

天岩村有耕地8070亩,但实际耕种仅6005亩,且多为“望天田”。如何让土地生金,成为村庄发展的关键。

走进村边的农田,新修的截潜流工程将山间溪水引入蓄水池,PE输水管道如血脉般延伸至田间。“以往种植玉米,亩产不足800斤,浇地全靠肩挑手抬。现在有了灌溉工程,亩产至少提升500斤!”村民李大姐对记者说。

“我们总投资500万元实施农田蓄水灌溉工程,新建截潜流及沉淀池1处、2000立方米和100立方米钢筋砼蓄水池各1座,铺设1200余米PE 输水管道、1万余米田间管网及配套阀门、消能池等设施。”范林兴解释,“旱时保墒,涝时排水,这套系统相当于给土地上了‘双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天岩村探索的“光伏+农业”模式。在村集体新建的羊场棚顶,湛蓝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顶发电,棚内养羊,一地两用,每年增收45万元!”范林兴算了一笔账:加上光伏年收益35万元、羊场棚圈出租收益3万元、柠条加工厂项目收益3万元,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来越好。“部分收入用于公益岗位和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既能拿到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范林兴说。

环境提升路:绿水青山入画来

天岩村的蜕变不仅体现在产业上,更直观展现在村容村貌的提升中。

过去的天岩村土路坑洼不平,雨雪天泥泞难行。2024年,村内累计硬化道路8550.5平方米。村民王婶指着家门口的水泥路感慨:“以前去镇里,那路颠得骨头都要散架,现在路平了,再也不用受那份罪了!”

185座旱厕改造为卫生厕所是另一亮点。村民老李家的厕所安装了冲水马桶,“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上厕所了!”

站在高处俯瞰,天岩村如凤凰展翅,与五台山的苍翠相映生辉。对于未来,范林兴信心满满:“乡村振兴没有终点,今年计划改造4505亩旱地为水浇地,还要发展乡村旅游,让岩山寺和凤凰村的故事传得更远,让‘凤凰’真正飞起来!”

暮色渐沉,岩山寺的飞檐翘角染上一层金晖。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起欢快的秧歌,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飘荡。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流绕村,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多元,天岩村的每一步变迁,都印证着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基础设施升级、治理能力提升与群众获得感增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这座千年古村,正蘸满乡村振兴的浓墨,绘就一幅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幸福长卷……

策划:宫爱文  李春平

文字:魏鹏飞

摄影:张存良

设计: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