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见忻州蓄势向前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第 02 版 )

落一子而活全局,置一区而兴全域。从政策“试验田”到制度“新高地”,从技术“实验室”到创新“策源地”,从产业“孵化器”到经济“增长极”,从城市“拓展区”到产城“融合带”,从招商“政策包”到营商“生态圈”,开发区这颗忻州高质量发展版图上最耀眼的“战略棋子”,在时代的浪潮中正激发出强劲动能。

自1992年忻州经济开发区率先落地起,30多年时间,忻州大地已长出一片茂密的“开发区森林”,10个省级开发区星罗棋布,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矩阵,引领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重塑,潜力持续释放,活力全面迸发。

忻州经济开发区

作为忻州市最早落地的“开发区”

确立打造“煤化工 新能源 新材料 智能制造 半导体”

等五大百亿级产业园区的阶段战略目标

目前 已构建起光伏 煤化工 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当前 正聚力打造形成

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引领 生态环境优美

营商环境一流的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

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

被赋予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和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大使命

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 现代煤化工

精细化工 节能环保新材料 可降解塑料

以及新能源等六大产业领域

构建起高质量发展产业矩阵

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

按照“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模式布局

其中省级开发区创新构建

“一区两园”双轮驱动模式

法兰智能制造产业园

成为定襄法兰产业“制造+智造”新引擎

永旺保税物流园

成功跻身交通运输部规划的重点物流枢纽

产业集聚区以庄力产业集聚区为核心

持续巩固“亚洲法兰生产基地”的产业根基

静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是忻州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

因地制宜 因域施策

构建形成“一区两园三核心”格局

生态农业产业园 杜家村新兴农业产业园

洞子头核心区 汾河川核心区 杜家村核心区

分别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农产品加工

生态康养服务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打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典范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聚集地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现代农业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实验区

五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按照“一区三园”模式布局

阳白现代农业循环园区

以五台山酿酒厂为龙头

发展成为“种养加销”为一体

的现代农业循环园区

东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为主要方向

豆村中药材产业园区

以中药材种植 功能食品制造

绿色有机食品制造为主导产业

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国道108线繁峙段

采用“一园三区”模式

以装备制造园为核心

辐射带动农业生物园

延伸拉动文创物流园

2024年

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效推进项目库建设 储备项目达40个

新增经营主体26家 总数达到134家

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传统农业县的一次“工业突围”

创新构建“一区三园”协同发展体系

胡家滩新型产业园

打造“煤焦气站”一体化产业集群

三井新能源产业园

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发展主导

聚链赋能抱团发展

三井现代物流园

以6个双万吨级煤炭集运站为支点

引入智慧物流

打造现代物流发运产业集群

神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区”

以龙泉镇为核心区分别建设

有机旱作杂粮区

科技创新发展区

致力发展有机旱作杂粮和农产品加工业

以富有特色的杂粮种植为园区主导

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产业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助推力

辅以有机食品加工业和畜牧业

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坐落于县域中部“八十里丁字平川”腹地

由科技创新核心区与现代农业发展区两大板块

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示范区重点构建“2+X”现代产业体系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健康养殖为主导产业

逐步形成杂粮 甜糯玉米 马铃薯

中药材 生态养殖 粮食仓储物流 农旅等

“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

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作为全省首批 全市唯一的文旅类示范区

以长城黄河文化双遗产为基底

重点打造偏头关边塞军事文化旅游区

老牛湾黄河人文景观旅游区

水泉柏杨岭长城风光旅游区

青杨岭森林康养旅游区

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

服务体系健全 充满创新活力

的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30多年精耕细作

10个省级开发区星火燎原

从煤化工到生态文旅

从智能制造到有机农业

落子成势的“开发区矩阵”

在忻州高质量发展中

打头阵 挑大梁

走在前 当示范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忻州实践”的生动注脚

策划:宫爱文 李春平

文字:郝永峰 

图片:本报资料

设计: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