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曲有支“五老”调解队
18年化解600多起纠纷 涉及金额43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郝永峰 通讯员 石东奇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第 01 版 )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河曲县“五老”调解队十八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厂矿农家,用法律和温情化解纠纷600余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
2025年4月初,当晨曦映照在黄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时,河曲县巡镇镇河南村,这个背山面河的村子也已醒来。
78岁的樊志田已在民事调解法律服务中心准备停当,同为78岁的任有良正从家的方向走来。
“老任,解河会村那事儿今能成吗?”路上有人喊他。“不成也得成!人能等得起,节令和地可等不起!”说话间隙,老任加快了脚步,手里拿着的是那部翻旧了的《民法典》。这是他们当“调解员”的第18年。
2007年,几名老党员在退休政法干警樊志田的倡议下组建起了义务调解队。18年,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寒来暑往间不厌其烦地走向河曲的沟壑川峁、厂矿农家,用法律和温情化解了600多起矛盾纠纷,涉及金额4300多万元。
有人说他们是爱管闲事的“和事佬”,也有人称他们为“五老”调解队。
黄河岸边走来了“五老”调解队
依山傍河,阡陌交错,位于河曲县西部的巡镇镇历来就是贸易重镇。曾有谚语就以“三个麻镇,顶不上一个巡镇”来形容其当年商贾云集、物品丰盛、经济繁荣的贸易盛况。
历史传统与便利交通在助力巡镇镇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一度为这个北方小镇的社会治安埋下隐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企业的落地和流动务工人员的增加,各类突发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今天东家争地,明天西家讨薪,打架的、闹事的,那时候天天没个消停!”在巡镇镇河南村土生土长的任有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樊当时就想组织我们几个老同志发挥余热来当‘和事佬’。”
任有良口中的老樊指的就是樊志田。2007年,从政法队伍退休的樊志田回到村子里,在了解到当时的情况后就萌生了“重出江湖”的想法:“我是在政法战线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又是党员,就想着咱们虽然退休了,还是能为乡亲们做点事!”
2007年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樊志田、任有良等几个退休老同志组成的义务调解队就在巡镇镇的中心——河南村成立了。
“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网吧。”任有良迄今还记得他们的“成名之战”,“每天戴着红袖章去那些网吧巡逻,一个一个过,既保护了娃娃们,也规范了网吧的经营。”
让老樊记忆深刻的则是多年前的一起工伤致残的纠纷。农民工李某在某煤矿因工伤残,包工头却拒不赔偿,连民警调解也陷入僵局。最终是他带着队员们一趟趟跑,一遍遍说,历时一年多才为当事人争取到30多万元的补偿款。签协议那天,当事人家属眼含热泪要为老樊鞠一躬,被老樊一把扶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还要把日子过好。”
夜里挑灯研读《民法典》,白天带着法条走进矛盾现场……随着一桩桩矛盾成功化解,一件件纠纷得以平息,在河曲,老樊和他的调解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最多时有30人。最终,这支包含了老政法干警、老工程技术人员、老乡镇干部、老教师、老村支书等人员的队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五老”调解队。
“调解经”里有真章
18年,是“五老”调解队与矛盾纠纷斗智斗勇的漫长征程,更是他们以情动人、以法服人的温情岁月。但,也总有人问“街坊四邻不愿管,政府机关不好管”的麻烦事,凭什么几个老同志就能“拿得下”。
在巡镇镇民事调解法律服务中心,一本又一本的案卷里记录下了“五老”调解队的“热血故事”,也是一部见招拆招的“调解经”。
在一场交通肇事逃逸的纠纷中,由于肇事司机逃逸,受伤家属采取极端行为阻断交通道路。“五老”调解队在面对这一事件时一边陪家属算“法律账”,平息其激动情绪;另一边与事故当事人务工的企业协商,打“感情牌”,争取补偿金。最终,在“五老”调解队八个月的努力下促成补偿。
面对某楼盘业主集体上访的“火药桶”局面,“五老”调解队则创新采用“分化——对话——攻坚”三步法,先将嘈杂人群分组,选出代表,再组织开发商与业主面对面谈判,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个击破,最终让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解开心里的‘疙瘩’,既需要讲法,更需要讲情,我们也是一边做调解,一边总结经验。”在樊志田看来,调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些年,他还总结出了“三个三”调解法。具体讲就是,理清有因有果的关系、有因无果的关系、无因无果的关系;采用面对面和风细雨、面对面针锋相对、背靠背分别劝解的办法;结果处理中始终坚持思想教育为主、情感修复为主、赔偿适中为主的理念。
邻里矛盾、打架斗殴、经济纠纷、集体上访……18年来,老樊和他的“五老”调解队携这本“调解经”出现在各种不和谐的现场,将心比心,讲法又讲理,真正做到了家庭纠纷不出户、邻里矛盾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所调解纠纷更是无一反弹。
一片丹心映白首
18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五老”调解队就像黄河岸边的老槐树,静静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也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回看“五老”调解队一路走来的“热血”历程,又像一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创业史”。
“刚开始那会没有办公经费、没有交通工具,老樊就带着我们自费买办公用品,调解纠纷时近的地方蹬自行车,远的地方就租车。”在任有良的讲述里,往事历历在目,“基本是谁带队,谁掏钱。”他说。
顶风冒雨调解,冰天雪地取证,对“五老”调解队而言是18年来的寻常经历,但也有“惊心动魄”的时刻。调解现场忽然而起的争执,矛盾双方一时激动的谩骂时有发生。
“也有对方不讲理放狠话、让我们吃“闭门羹”的时候,但我们是老党员,又是老公安,谁也不怕。”即便调解过程如何激烈,“五老”调解队队员们从来没有退却半分,反而愈挫愈勇。18年来,30人的队伍有人因年老而离开,却从未有人半道退出。
曾有人问“五老”队员们:“你们都上了年纪,何必出来蹚这浑水、管这闲事。”
老樊笃定:“再老也是党员。街坊邻居的事再小也不是闲事!”
老任则答:“只要用得上,这把老骨头还能干得动!”
从邻里矛盾到社会纠纷,再从“脱贫攻坚”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18年无论是民生万象还是社会发展,只要有需要,“五老”调解队从未缺席。
苦心人天不负。18年来,在“五老”调解队的付出与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巡镇镇早已从社会治安问题的集中地变为了和谐发展的共建区,河南村更是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而由“五老”调解队所推动的变化正成为河曲县在新时代践行“枫桥经验”和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案例。
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五老”调解队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还建起了法治园地。为了让法律意识深入乡亲们的心里,老樊没少花心思。他带着调解队的老伙计们,走企业、进校园做普法宣传,自编自演的二人台小戏和民歌则让民风淳朴、家风良好、乡风文明的美好愿望更好地照进现实。
四月的黄河水有风吹过,水面皱起波纹,旋即又静若安澜,像极了黄土地上那些化解了的纠纷、弥合了的裂痕。一切无言,一切又在讲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关于法,关于情,更关于一群白发人守护着万家灯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