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忻府区:擦亮“新晋邻·忻和美”城市党建品牌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14日 第 03 版 )
近年来,忻府区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持续擦亮“新晋邻·忻和美”城市党建品牌,以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难题为牵引,着力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社区,持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坚持轻车快马破解 “小马拉大车”难题
做实做细清牌减负。针对22项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召开协调机制专题会议,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规范评估,逐一厘清责任部门、明确具体工作人员,细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程序,制作便民二维码,有效解决“村社不出具,群众怎么办”的问题,让群众办事更高效、更便捷。集中开展整治“乱挂牌”行动,清理规范社区标识牌425块,重新优化社区功能布局,进一步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质效。
试点开展清单编制。组建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实施小组,包乡区领导牵头审核、区直部门联动把关,聘请律师协助审议,按照“试点引路、稳步前行”的原则,高质量完成新建路街道、桥西街道和豆罗镇3个试点乡镇(街道)的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为第二批全面开展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激励保障社工队伍。在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不少于18人”和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的基础上,保障“五险一金”待遇。同时,实行社区工作者连续两年考核优秀提前晋级制度,让社区工作者干劲更足。
聚焦规范建设 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
深化“五有”建设。不断强化阵地支撑,通过借用、共用等方式新建49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全区实现党组织阵地全覆盖。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建立红色议事会、党建联席会、兼职委员制等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解决飞线充电、直饮水机短缺以及邻里、物业纠纷等事宜412件,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注重安全保障,全区所有小区均制定消防安全、地震、防汛等11个方面应急预案,目前已组织开展2次区级小区示范应急演练,增强小区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守护居民安全。
落实“四双”机制。积极推动机关党组织下沉社区、包联小区、结对共建,组织党员干部进网格、进小区开展报到服务。目前,已有742人担任楼栋长,1412人担任小区单元长,811名在职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同时,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健康义诊、普法大讲堂、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180余次,丰富居民生活。社区及时掌握在职党员参与治理情况,年底进行评价,逐步形成需求对接、服务落地、效果反馈的闭环模式。
建立“三联”模式。针对物业矛盾纠纷数量多、投诉率高的问题,明确街道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职责,推动实施物业服务监督考核评价,对于群众不满意、评价不合格的物业企业,社区联合住建、公安等部门予以退出。评价工作开展以来,2家物业企业按程序退出,小区物业费缴纳率上升至81%,居民好评率上升至90%,12345平台涉及物业纠纷投诉率下降27%,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两升一降”的目标。
立足服务融合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积极开展关爱“新”群体、护航“新”健康体检活动,为710余名新就业群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开展政策咨询、幼儿托管、护“新”小课堂等多项特色服务81次,服务新就业群体千余人次,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与城市归属感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顺手捎带”活动。在独居老人“窗帘行动”、特殊人群守护、“隐患随手拍”等12项特色服务基础上,组建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通过“社区派单、群众点单、小哥接单”模式,高效对接居民需求和服务供给。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9000余次,“顺手捎带”为老人买菜买药、送衣送水60余次,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治理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拓展实施积分管理。街道层面,通过积分制管理,每季度对排名靠前的新就业群体进行奖励,目前已累计奖励42人次;区级层面,每年组织开展“最美快递小哥”“最美外卖小哥”评选活动,选树10名优秀代表,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发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热情,推动“头盔”变“头雁”、“骑手”变“能手”、“蜜蜂”变“先锋”。(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