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县——

乡村振兴三重奏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第 02 版 )

◆ 王家岔村:农文旅融合拓宽乡村振兴新路径

王家岔村位于岢岚县城东部,距县城约22公里,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凉爽,自然资源丰厚,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青山绿水之间蕴藏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近年来,王家岔村以旅游扩面、项目提质、文化增效、农民创收等为目标导向,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通过挖掘本地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实施精品项目,深化业态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旅产业。如今,村内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一应俱全,已成为旅游避暑的热门区域,并荣获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随着气温回升,王家岔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潺潺溪水穿村而过,古色古香的村落镶嵌在葱茏的山间,漫步乡间小道,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新老建筑浑然一体,处处皆景,处处怡情,尽显乡村魅力。登上一段蜿蜒曲折的宋长城,抚摸厚重而光滑的片石,可感受历经沧桑却屹立不倒的风云岁月;走进生机勃勃的果蔬大棚,清新的果香扑鼻而来,游客可以尽情享受采摘的喜悦。一路走来,既是红色之旅,又是生态之行,更是文化溯源之旅。

在挖掘现有资源的同时,王家岔村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热闹的电音节、古老的戏曲表演、传统的歌舞、独特的手工艺展示,让人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不知不觉中,王家岔村已成为集主题游乐、田园休闲、旅居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在满足游客亲子互动、科普研学、健康养生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增收。

近年来,村委会通过整合闲置资源,盘活闲置商铺14间,打造了汉服体验馆、风筝馆、茶馆、小吃店、冷饮店等,带动当地3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达3000元;2024年新建1600平方米的游乐场并持续扩建,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余元;建立280平方米的食用油加工坊,吸纳周边12人务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真正实现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王家岔村的发展是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乡村的美丽风景成为“摇钱树”,让特色文化变成“金招牌”,更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朱玲)

◆ 梨元坪村:红芸豆“串”起乡村致富链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支撑。近年来,岢岚县梨元坪村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将特色红芸豆种植作为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的突破口,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红芸豆拥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梨元坪村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村内光照充足、水土洁净、交通便利,村民主要使用农家肥进行耕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低,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非常适宜红芸豆种植。经过研究讨论,梨元坪村“两委”决定将红芸豆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4年,红芸豆种植为全村带来了130万元的收入,人均收入8280元。

为了推动红芸豆种植,村里通过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成功选育培育出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好的优质红芸豆种子,并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专家们全程指导,以确保红芸豆的品质和产量。“以前我们种的芸豆产量低、品质差,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有了新品种,村里还请了专家指导我们怎么种植,不仅产量提高了不少,口感也更好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村民杨福堂笑着说道。

近年来,梨元坪村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村内红芸豆种植田实行统一优种包衣、统一铺膜播种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2024年,梨元坪村红芸豆种植业基地涉及农户55户157人,连片种植红芸豆1022亩。

随着红芸豆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成为关键问题。梨元坪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与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式销售;另一方面,利用乡村e镇电商平台和直播将红芸豆销往更广的市场。“我们种植的红芸豆籽粒大,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泡在水中长期不褪色,很多消费者反馈说口感好、品质优,还会回购。”村支书马林高兴地介绍道。

特色红芸豆种植不仅为梨元坪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梨元坪村将进一步扩大红芸豆产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品质和产量,完善产业链,打造红芸豆品牌,让红芸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豆子”,带领全体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王耀英)

◆ 三井村:智能羊圈里的增收密码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岢岚县三井镇三井村把发展羊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突破口,增强养殖企业发展信心;同时红红火火的羊产业,也带动了群众稳定增收,让群众在产业发展路上“发羊财”。

走进岢岚县万只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洁明亮宽敞的羊舍,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正在悠闲地享用着草料,此起彼伏的羊叫声回荡在耳边。饲养员徐喜厚穿梭在圈舍中,忙着添加草料。“这里采用科学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从羊只的选种、饲料的配比到疫病的防控,都有一套严格且专业的流程。”基地负责人郭章来介绍说。

万只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位于岢岚县三井村,东邻Y024乡道,南依G209国道,交通便利,周边有国家育种创新基地“晋岚绒山羊育种中心”和京岚智联神农岢岚科技有限公司湖羊养殖中心,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项目总投资4468万元,总占地面积120亩,2023年12月建成运营。规划建设羊舍31栋1.9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消毒室、饲料库等设施,安装远程巡航监控系统,实时分析饲养情况,灵活调整养殖措施。

郭章来说:“基地现存栏9600只,其中湖羊繁殖母羊4500只、种公羊150只、后备母羊2150只、羔羊2800只。年均可实现收益160万元。”

示范基地不仅自身发展势头良好,更在带动村民致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通过资产租赁带动增收,基地31栋圈舍租赁可可高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年可为基地带来31万元租金收入,基地土地租赁可带动周边3个村37户农户,年增收共计9.2万元。同时,示范基地还带动了村里的就业。周边不少村民选择在基地务工,负责羊只的日常照料、饲料搬运等工作。一位在基地工作的村民笑着说:“我在这里上班快3年了,每个月工资4500元,不仅学到了很多养羊技术,可以发展自家的养殖业,离家也近,还不耽误自己家的农活。”养殖场现招募当地用工50人,每人每年5万元,年增收250万元。

此外,基地还通过托管服务、草料收购带动村民增收,公司还通过为农户提供“统一发放羊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价回收”的“四统一”模式进行托管管理,有两个及以上劳动力的养殖户,年可饲养400只,收入可达12万元;基地还可解决周边乡村2.8万亩农作物秸秆,带动500户1400人增收。为提高村民养殖积极性,示范基地还通过“传帮带”模式,将羊只生长规律、饲养、防疫等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村民,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陈璐)

策划:赵富杰  李春平  

摄影:赵文君  

设计: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