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仲成:承古拓新传岐黄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第 03 版 )
春日的阳光穿过鹤年堂诊所的雕花窗棂,在诊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韩仲成大夫轻抚案头泛黄的《医宗金鉴》,目光投向窗外渐融的积雪。七十六载岁月如歌,这位孟河医派第五代传人,以仁心为墨,以银针为笔,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续写着千年杏林的传奇。
医道薪火:三代悬壶的基因觉醒
1948年仲春,黄河岸边的保德县迎来一个啼哭响亮的男婴。谁曾想,这个七岁时因疖肿经老中医妙手回春的孩童,会在六十年后成为三晋大地的“中医活字典”。腹部三处永不消退的疤痕,恰似命运烙下的医道胎记。
命运的鞭笞总在淬炼医者仁心。1954年母亲殁于犬毒,次年祖母亡于臌胀,双亲的骤然离世让少年韩仲成在悲怆中顿悟:医者的使命不仅在于悬壶济世,更在于与无常竞速,与死神夺人。
岐黄问道:青灯黄卷的破茧之路
十八岁少年在动荡年代悄然启程。油灯下,《药性歌括四百味》的韵脚与黄河涛声共鸣;寒夜里,《濒湖脉诀》的奥义与星斗交相辉映。1971年,韩仲成借调省卫生厅,他如饥似渴研读北京中医学院油印教材,将《伤寒心法》等经典化入骨血。
1976年的人生抉择见证医者初心。面对山西医学院的橄榄枝,他毅然走进西学中班,在国医大师王世民门下开启新篇。两年间,从解剖图谱到经络腧穴,现代医学与传统医道的碰撞,终在融会贯通中迸发异彩。
孟河传灯:三进山城的杏林佳话
1988年盛夏,一辆绿皮火车载着国医名师印会河驶入吕梁山深处。当孟河医派第四代掌门的手掌按上青年中医肩头时,一场跨越千里的衣钵传承就此定格。三次义诊,九十昼夜,师徒在黄河岸边的诊案前完成医道接力。
侍诊日记里的墨迹犹新:印老望诊时眼含秋水,把脉时指蕴春风。面对疑难杂症,总以“抓主症”如庖丁解牛。韩仲成将大师“治医切莫信图腾”的诫勉刻成座右铭,在《随印会河侍诊记》中让孟河医脉跃然纸上。
守正创新:黄土高原上的济世长歌
鹤年堂的牌匾下,五十载春秋流转。从《韩仲成五十年临证验案》到《印会河抓主症验案汇解》等8部医著,三百万字著述凝练毕生心血。
2024年金秋,诊室药香中迎来特殊时刻。当齐鲁学子张建昌行过三叩九拜之礼,孟河医派的薪火已传至第六代。其子韩文彪以针灸推陈出新,在康复医学领域续写传奇。此刻窗外,黄河水裹挟着中药的芬芳,正奔涌向更辽阔的远方。(边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