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枢”见忻州高铁织网
字数
《 忻州日报 》( 2025年03月18日 第 02 版 )
“和谐号”动车通过忻州西站。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集大原高铁雁门关站。王晋东摄
建设中的雄忻高铁五台山段。本报记者张存良摄
在黄土高原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
忻州——这座承载着雁门雄关沧桑、五台梵音灵秀的城市
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高铁时代的澎湃浪潮
从大西高铁的初绽锋芒
到集大原高铁的南北贯通
再到雄忻高铁的未来可期
三条钢铁动脉交织成网
将忻州从地理的“边缘”推向发展的“枢纽”
书写一部山河重塑、经济腾飞的壮丽史诗
大西高铁:叩开忻州“高铁时代”的第一扇门
2018年9月28日
大西高铁太原至原平段通车
忻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这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铁路
不仅将太原与忻州的车程压缩至半小时左右
更让忻州古城、五台山等景区从“深闺”走向“前台”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
更是人潮与机遇
忻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
游客络绎不绝
2024年国庆期间
古城客流量突破62.95万人次
经营收入近2000万元
成为晋北文旅的“顶流”
大西高铁的“公交化”运营
更成为“太忻一体化”的纽带
忻州西站每日穿梭的列车
载着人才、资金与技术
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动能
从“回乡流”到“旅游流”
高铁重塑了忻州的经济地理版图
集大原高铁:南北纵贯,山海相连
2024年12月31日
G4795次列车穿越恒山隧道
停靠在代县雁门关站
宣告集大原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这条纵贯晋蒙的“钢铁脊梁”
以250公里的时速串联起乌兰察布的草原、大同的云冈、忻州的雁门
让“京畿草原半日还”成为现实
集大原高铁的意义远不止于速度
它填补了大西高铁的“北向缺口”
改变了忻州高铁尽头的状况
代县雁门关站的设计融入了边靖楼的雄浑、文庙的典雅
站前广场的配套工程更将高铁“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
偏关县谋划开通朔州东站至老牛湾的旅游专线
宁武县加速芦芽山景区服务升级
忻州的文旅产业借势腾飞
对于产业而言,高铁是“经济要素流通的加速器”
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主们欣喜于“专家一日往返”的便利
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代县工业园区
则依托高铁网加速对接京津冀市场“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正逐渐成为现实
雄忻高铁:枢纽初成,未来已来
作为山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雄忻高铁自2022年10月开工以来便备受瞩目
这条京昆通道的“关键一笔”
从雄安新区直抵忻州西站
2027年通车后
忻州至北京仅需1.5个小时
成为山西进京的“第三通道”
雄忻高铁的山西段宛如一条“云端天路”
穿行于五台山的峰峦之间
五台山站以14998平方米的恢宏体量
成为雄忻高铁山西段站房规模最大的车站
五台县站、定襄北站则以地域特色为魂
展现“一站一景”的匠心
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
更是忻州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开放纽带”
未来,忻州将凭借雄忻高铁与大西高铁、集大原高铁的“十字交汇”
跻身华北高铁枢纽
人才“候鸟式”流动、产业“跨区域”协作、文旅“全域化”联动……
高铁带来的“乘数效应”正在释放
山河共舞:高铁时代的忻州答卷
从普铁时代的“群山阻隔”到高铁时代的“山海相连”
忻州的蜕变是中国城镇化与交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三条高铁,三种使命
大西高铁叩开机遇之门
集大原高铁贯通南北动脉
雄忻高铁链接国家战略
它们交织的轨迹
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
更重塑了忻州的发展逻辑——
从“过路经济”到“落地经济”
从“资源输出”到“要素聚合”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人便于行达天下,货畅其流天地宽
未来的忻州
高铁列车穿梭于雁门关的烽烟与五台山的梵音之间
载着游人的惊叹、游子的乡愁、创业者的雄心
驶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策划:王国梁 白雪萍
文字:魏鹏飞
设计:赵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