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王月明

◆孟元勋

2022年11月09日

王月明曾是静乐县三里店村党支部书记,他的故事满满。

1998年夏的一天,我和城关镇、县扶贫办、三里店村的相关人员到省农行见到主管项目的处长。处长说话开门见山:“项目审批难。”可“三里店粮食加工项目”已通过县、市评审,手续齐全,若中途搁浅,何异断斯织乎? 此时王月明开言:“为俺村跑项目大家辛苦了。”我说:“都是工作,大家记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二次去省农行,仍然是关于“三里店粮食加工项目”一事,我们四个人在办公室没有等到处长,决定晚上直接到他家里。经过叩门解释,处长开门接待了我们。他让我们坐在正面的沙发上,他坐在另一头的小凳上。我们对打扰处长一家的休息深深地表示了歉意后,言归正传。

大家表了态,说了项目的情况。我说了县里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提出,希望处长不要用老眼光看今天的静乐。该王月明登场了,他心领神会,未等我说完,猛地站了起来,伸着细长的手指比划着,声音洪亮,越说越靠近了处长。处长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伸手示坐,对他的发言似懂非懂,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疑问。

我们都看出来了,但这时不能轻易打断王月明的话题,否则会乱了他的方寸。他很有耐心地重复着,似乎是在絮叨着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处长仰起了头,似乎对先前的话有所明白。气氛和谐多了,大家的心渐渐舒展开来,不停地插着话。我和处长开着玩笑说:“话说到了,决心表了,处长如果不表态,我们天天来。”处长微笑着点了点头。

不久,该项目经省农行评审通过,由三里店村实施。王月明欣喜万分,于是请专家、技术员现场指导,“三通一平”很快完成,设备安装顺利进行,实现了预期投产。莜面和山药淀粉粉皮源源不断生产而出。

我带一箱粉皮送给北京的老领导。老领导告诉我说:非常好吃。他又送给了另一位老朋友,老朋友感慨地说:“没想到静乐能生产出这么好的产品。”是的,这么好的产品源于扶贫政策的支持,更有王月明的忘我艰辛。

王月明幼时家寒,念书时间不长认字不多,可他心眼儿好,当三里店村支书30多年来办事公道,为大伙着想。可就是这个王月明,说起话来,从不拐弯抹角,一是一,二是二。他认准的事九牛二虎甭想拗过。

原来的三里店人住在一条土沟子里,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泞满街,那时三里店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走进三里店,地在坡上挂,光棍满街蹿。”在这样的光景中,却蹦出个王月明,二十几岁的他不服气,不服怂,不服“命运”。他改变贫困的背后是大胆创新与探索。治穷的突破口在哪里?有人笑说三里店是“迈腿过碾河,碾河石头多。石头绊脚板,不知向何方。”可就是这个顺口溜给了王月明启发,他看到,脚下的东碾河滚滚石头岂不是滚滚财源吗?很快一座简易的石灰窑红火起来。这一年仅卖石灰收入一万余元,是村上破天荒的纪录。从那时起,王月明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群众对他的信任又一次加码。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王月明带领村民致富的步子更快了。他组织村民修坝造地,在碾河畔建新村,很快绝大部分村民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正房,从此出行方便了,吃水方便了,打工的,跑运输的,搞修建的,开买卖铺的,如同百花园灿烂芬芳。

如今粮食加工厂的运行让民众收入成倍增长,给红红火火的三里店增添了笑声。不知啥时候,三里店流传着新的顺口溜:“走进三里店,公路平展展。户户自来水,路灯明灿灿;打工赚票票,粮食堆成山;挨家数一数,没有光棍汉。”这顺口溜村民自感得意,而王月明并没有因此而高兴了起来,倒似增加了压力,越发没明没黑为村里的大小事情操劳,因为他怀中揣着带领大伙致富的梦想。

我离开静乐后常常惦念着月明,与他的联系从未中断,偶然在一起碰碰杯,海阔天空聊一会。近年来,月明的母亲和妻子相继离世,无疑是对他的打击。去年11月,再去家中看望他,和先前相比,明显感到月明老了,背驼了,耳聋了。这位74岁的老人坦言:“如今更比那几年好过了,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村里创办了规模大、质量好的幼儿园;儿子被选为村里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乡村振兴,为村里盖起七排楼房,村民在门前做买卖,进城打工挣钱,村里没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