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之

戴志强:把“非遗”做成产业

郭剑峰/文 冯晓磊 赵 菁/图

2022年01月12日

用时间錾刻岁月,以匠心打造精品。

戴志强作品

宅心仁厚,迭逢奇缘——戴志强的师傅,既有处江湖之远的清宫造办处传人,也有居殿堂之高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金属工艺系教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戴志强受中央军委委托制作的“饮水思源”纪念银杯,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作为山西省“非遗”传承人, 戴志强把银器制作“非遗”项目做成产业,产品打入民族品牌、上海百年老字号“老凤祥”。

戴志强,1975年生,繁峙县星河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星河银器”均以999纯银手工打造,融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造型典雅别致,雕工变化万千。十大类、近百种产品包括牡丹富贵瓶、团龙凤酒具、敞口花瓶、工艺盘、银火锅、纯银曼扎(藏传佛教常用法器)、大龙元宝、银如意、手把茶壶、日式欧式酒具、笔洗……设计精妙、工艺高超,玲珑剔透、雍荣华贵。既有实用价值,更具收藏、增值空间。

“试水” 开金店

繁峙历史上就是产金、银大县,唐、宋时即采矿冶炼金银,繁峙民间金、银器加工历史悠久。

志强的老家在繁峙县金山铺乡金山铺村,村民向来有制作金银首饰的传统。志强的曾祖、祖父兄弟几人也会这门手艺,他小时候回村,经常看见长辈们“叮叮当当”加工一些小首饰。不过,长辈们的工艺原始、简单,与他现在从事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1997年,戴志强中专毕业。当时繁峙县城开金店的多,志强一个远房舅舅出资让他和表弟也开一间“祥瑞金店”,加工戒指项链耳环。后来志强独立开店,在繁峙县城当时最繁华的二道街租赁一间大门脸儿店铺,一年租金就要一万块。

哪天开业?志强父亲盘算,大小是个生意,还是找人看个“黄道吉日”。这天早8时,父子俩骑自行车到街上找个“算卦”的。这“大师”掐指一算,说当日九时就是本月开张最吉利的时辰。父子俩一路飞驰赶回店里,老戴擅书法,一副大红对联一挥而就:“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小戴买一挂鞭,“噼噼啪啪”放了起来。

开业后生意兴隆。一是志强父亲在县城口碑好,熟人愿意照顾他儿子的生意;二是加工的首饰分量足——加工时黄金有损耗,但志强坚持补足分量——自己少挣点,顾客自然就多了。刚开始流动资金少,志强每天黄昏时分骑摩托到砂河收购50—100克黄金,晚上加工,第二天半后晌就卖完了,再去砂河。如此周而复始,持续半年。期间捎带加工、销售银锁、银手镯,生意好的时候,最多收过7个徒弟。

2000年,志强把店搬迁至县城新开的向阳路。生意不忙的时候到全国各地培训学习,比如到福州学会了白金镶嵌。也就在这几年,繁峙黄金加工行业重新“洗牌”,一些实力雄厚的矿老板介入后,普通人无法与其竞争。此外,戴志强还体会到,银器加工虽然工艺、样式相对复杂,但与黄金加工比起来投资小、利润却不低。因此,他开始有意识地从“金”到“银”转型,采购外地人到繁峙各金店“铺货”的银器。

从一个外地“银倒爷”手上进货一年,“倒爷”见志强购销两旺,两三个月涨一次价。有一天志强表哥的一位朋友来店里,志强跟他说起此事,这朋友一拍大腿:“咳,我老家河北遵化一带做这的可多了,你咋不去那儿直接进货?”

一语点醒梦中人,当即决定去遵化考察市场。

马兰峪奇遇

清东陵建在河北遵化,历代护陵人的族群就聚居在遵化马兰峪镇一带。清皇室、上层贵族大量使用银器——银器具有试毒、防变质及杀菌等功能,利于保证帝后嫔妃、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饮食安全,这些银器由清宫造办处统一制作。清东陵护陵人中有造办处工匠的传人,因此,马兰峪有很多银器加工作坊。

这些情况,戴志强当时一点儿也不了解,凭表兄朋友一句话就来到马兰峪。镇子不大,不一会儿就转了个遍,可在街面上看不到一家作坊。问村民,村民上下打量他一番,摇摇头话也不搭。

志强觉得“情报”有误,正准备返回。一摸口袋,烟没了,看见路边有个钟表店柜台里摆着烟,进去后边买烟边跟店主搭讪。店主是个敦敦实实的中年妇女,听志强问哪儿有做银器的,马上说:走,我带你去!

跟胖女人来到店背后小巷一户上锁的大门前。女人掏钥匙开锁,人未进院就听见屋里传出呵斥声:“你又给我带什么人来了?”

屋里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席地而坐,正在一个银器上錾花。炕上放着、桌子上摆着待加工的银器满满当当。

中年人叫顾宝忠,满族,其祖上就是东陵护陵人。不知哪一辈先祖从造办处习得银器加工手艺,代代相传到他手上。老顾后来担任北方最大的白银制品厂的首席雕花錾刻师,2014年北京APEC会议赠送的国礼“丝巾纯银果盘”就是他设计錾刻的。

老顾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致左腿残疾,制作银器的全活儿有的工序不便操作,因此没有开办作坊,专做“来料加工”——马兰峪大部分银器作坊有难度的錾刻工艺都请他来完成。老顾母亲祖籍山西,带志强进来的女人,正是老顾的妻子。

老顾呵斥妻子,志强也感到尴尬、局促,只能没话找话。不过,当听志强说他来自山西时,老顾态度一下缓和下来。志强本来情商就高,聊着聊着两人还挺投缘。老顾一连声喊妻子烧水、张罗酒菜,还叫几个作坊主朋友过来作陪。

此后,顾宝忠和戴志强就以兄弟相称。老顾作中介,给志强物色银器发回繁峙销售,这种模式持续了两年。

2004年夏末的一天,志强到马兰峪看望“亦师亦友”的兄长。两人闲聊时老顾问:“你们繁峙县本来就产银,你为啥不在本地加工?”志强说:“我那边一没工匠、二没工具,咋加工?”老顾道:“你跟前不是有现成的工匠?”志强说:“就你这手艺,我可雇不起!”老顾哈哈大笑:“一个月一千怎么样?”志强说那咱一言为定。

志强以为老顾开玩笑,没想到他这异姓兄长是真的想“拉他一把”——打了两年交道,老顾对志强的人品、为人高度认可——当天下午就张罗着攒工具,第二天还真就坐着志强开去的皮卡车来到繁峙。

有老顾坐镇,志强信心倍增,回来后一口气进了12万元的白银原料。老顾施展平生绝艺,加工出一系列精美的银制工艺品。志强也没闲着,跟在老顾身边把银器加工成套,工艺融汇贯通。

按理说,老顾手艺没得说,少了中间环节价格也更有竞争力,但将近半年时间加工出来的银器,硬是一件也没有卖出去。志强百思不得其解,老顾也挺内疚。眼瞅着到了腊月二十三,老顾说他得回去了,看这样子明年也别来了。志强赶紧表态:甚不甚先回去过年,过了正月十五再来。

“灶王爷”上天,老顾回河北。说也奇怪,腊月二十四,顾客陆续上门。到腊月二十九,半年存货全部售罄,还接了好几个订单。

戴志强后来分析,老顾的作品比繁峙市面上的明显高出几个档次——老百姓平时买银器,无非是买个孩子过十二岁生日时戴的“长命锁”之类,老顾这种“高大上”的银器就“产销不对路”。春节临近,是人情来往的高峰期,送一套银制酒具、茶具,花费不算大又倍儿有面子,再合适不过了。

除夕早上,戴志强打电话给老顾拜年——老大,初六就下来!

“饮水思源”杯

转年正月初六,老顾如约而至,还给了戴志强一个意外的惊喜——把马兰峪最有名的银器成型师傅也带来了。2006年,戴志强成立星河银业有限公司。在两位师傅的加持下,戴志强技艺日益精进,星河银业生意也风生水起。

这年6月的一天,小戴外出,看店的老戴接到一个北京来的电话。对方称他是中央军委的办事人员,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请戴志强赴京就制作银制纪念杯一事商谈。志强回来一听就认为这是个“诈骗电话”——自己一个小地方的小银匠,中央军委哪可能知道咱?根本不予理睬。

一周后,电话又打到店里,志强接的。对方说一口“比播音员都标准的普通话”——还是中央军委,还是请他尽快上北京一趟。志强赶紧问: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对方说你别问了,把来京的时间、车次告我就行。

骗子会讲这么标准的普通话?万一这事是真的呢?宁叫碰了不叫误了,即便遇上骗子,也无非损失一天时间两百块钱,去就去!

凌晨六点多到北京站后,对方发短信说:不要出站,站台有人接。志强下车后,看见月台上停一辆军车,一位年轻战士双手高举一个牌子,上写:山西戴志强。志强过去自我介绍,战士仔细看了他的身份证后,拉开车门:请!

军车从长安街一路向西风驰电掣直达军事博物馆。连过三道岗后上了一栋楼房的三楼,小战士轻轻推开一间办公室的门示意志强进去。一位五十多岁的首长从文件堆后站起来:“山西的小戴?请坐。”

戴志强满肚子疑问连珠炮般发出来:领导怎么知道我的?为什么选中我?我那就是个小作坊,只有三间房……首长笑而不答,打电话叫宣传部长过来。部长过来一开腔,志强听出这就是给他打电话的那个人。

部长手里拿一沓图纸在桌上铺开,递给志强纸、笔、计算器,说:“这是纪念银杯的几套设计方案,你分别计算一下物料、工费。”不到一上午,志强就把相关数据算得一清二楚。中午军博食堂用餐后继续商谈细节,当晚送他上火车,让他回去等通知。时隔不久又请志强赴京参加一个制作银杯的论证会,参会的有全国几十家银器加工厂的代表。志强在会上发言10分钟,阐述了他的构思和设计。会后,又让他回去继续等待。

一日,志强接到组委会程副主任的电话,说要来繁峙他的厂子考察。程主任到了厂子或者说作坊,看见车间低暗,外间仅有的一张沙发还是破的,就笑笑说:“我也就是来看看,一会儿还要到太原……”

志强也不多话,拿一块银坯压片、成型。老顾露一手绝活,把银器直接套在钢模上錾刻,然后焊接、抛光一气呵成。前后不到20分钟,一只银光闪闪、雕刻精美的银酒杯“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程主任面前。志强云淡风轻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工艺。

程主任手捧银杯左看右看,喜上眉梢、喜出望外,说了一句:终于找到你了!放下银杯就打电话:“终于找到了!纪念杯就由山西的小戴做!”第二天就打来五万元订金。

志强后来才知道,组委会同时在洛阳、深圳考察了几家银器加工厂。志强和老顾的“现场表演”征服了组委会领导,这才一锤定音。

中央军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制作的、高70cm的特大型“饮水思源”银质纪念杯,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是个异形件。制作如此大型银器国内无先例、无现成技术、无模具。志强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重大改进,高度概括了长征的伟大意义——把象征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三面军旗设计成杯把儿,银杯通身錾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句。传统银器纹饰一般用莲花一类,戴志强把“饮水思源”杯的上、下纹饰做成祥云纹和浪花,云水之间大气磅礴。这些改进,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评价、一致通过。

制作如此体量的银杯,需要大块银板,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模具。太钢六轧厂雪中送炭,解决了这一难题。银杯成型的模具也没有现成的,戴志强想方设法用一根大木料车成。银杯高大、壁薄,用常规工艺无法求得内外平整,尝试了好几种办法也效果不佳。戴志强苦思冥想,有天在街上看见一个卖烟筒的——烟筒壁薄,是如何做到又圆又平整的?做烟筒的师傅说,银杯咱没见过,不过你试着在杯内铺上胶皮垫,捶打胶皮垫不损伤银器,估计也能加工平整。志强如梦方醒,回去一试,效果好得出乎意料。

至于这件大型银器的焊接、抛光、浮雕等种种工艺,无一不是摆在制作团队面前的难题。戴志强带领老、小伙伴们群策群力“土洋结合”,终于大功告成。

从开工那一天起,戴志强就开始记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纪念杯的全部过程。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志强请大伙儿喝庆功酒,席间有人问:这个纪念杯咱们做了多少天?志强让人取来日记本,一数算,整整做了70天。大伙儿一下安静下来,都在心里默念:70周年、70天,天意啊……

组委会在繁峙县举行了隆重的“饮水思源”纪念杯交接仪式。在北京,戴志强受到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的亲切接见。在央视二套鉴宝栏目中,专家鉴定其工艺价值70万元。

至于组委会是如何知晓志强和他的手艺的?现在还是个谜。

永乐宫拜大师

2012年,省文旅厅组织包括戴志强在内的山西各市工艺美术大师到清华大学艺术学院进修,清华大学艺术学院金属工艺系教授、博导唐绪祥给学员们讲过几节课。

进修班上,只有戴志强和平遥古城的刘文涛是从事金属工艺的,因此给唐教授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2013年夏,唐教授带研究生来山西考察,志强闻讯后开车到太原,陪唐教授一行在山西考察民间金属工艺,最后一站来到芮城永乐宫。在永乐宫壁画前,唐教授情绪激动,面对壁画行叩首大礼。这一举动令戴志强目瞪口呆,他还没有缓过神来,唐教授忽然对他说:“志强,过来磕个头吧!”

志强还在愣怔,唐教授的研究生赶紧揪他衣袖:“这是唐师要收你为徒啊!”戴志强这才反应过来,就在永乐宫三清殿中,对唐教授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此后,凡在公众场合,唐绪祥介绍戴志强时总要强调:这是我的弟子。

正经拜师后,唐教授才对志强说,清宫造办处有个传说:两百多年来,造办处银器手艺最顶尖的都是“老醯儿”。唐教授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你是山西人,在银器制作方面悟性强、工艺好,有责任把家乡前辈的技艺发扬光大。唐教授有意栽培他,志强也无比珍惜这一机缘和机会。在唐教授的指点下,戴志强对金属工艺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也进一步提升了贴金、锤揲工艺水平。

2017年,文旅部组织全国玉雕、金属工艺顶尖高手各10人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研讨、带研究生,山西只有戴志强一人。志强带了两件作品到上海:“牡丹富贵瓶”“梅纹手把壶”。系主任龚教授少年时曾在“老凤祥”学徒,把这两件作品推荐给创建于1848年、中国珠宝首饰业“最有价值品牌”和龙头企业的“老凤祥”后,店方当即与戴志强签订合同,星河银业共为“老凤祥”加工制作200多斤白银的元宝、茶具等银器。现在,太原、吕梁、内蒙、包头等地的金店都销售星河银业的产品,全部订单订制。如果是“私人订制”,须提前15天下单。

星河灿烂

星河银业手工打造的银器,—件一个造型、一种图案。一件银器,要经过设计、化料、倒板、压板、下料、治模、成型、焊接、打磨、灌胶、錾花、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有的还要进行鎏金、钿翠、镶嵌、上珐琅……

戴志强的银器加工技艺出类拔萃,除了他喜读书、善钻研、悟性高外,还得益于两位师傅教给他的一些“独门绝技”,比如顾宝忠师傅就把源自清宫造办处的“灌胶”技艺传给了他。

錾刻是加工银器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器皿中空,錾刻时须用物料填充以受力,否则錾刻时就会凹陷不平。民间通用的办法是用木料或铅制出模型,嵌进器皿。如此操作,填充物与器皿无法浑然一体,錾刻时受力不匀,仍会出现坑坑洼洼,且制模费时费工。当年造办处的高人把松香、滑石粉、植物油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加热后灌入银器。这种“胶”冷却后色如沥青,坚硬而有弹性,錾刻时尽可随心所欲。錾刻毕用火加热,“胶”恢复糊状从银器中倒出,可反复使用。

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戴志强绝不墨守成规。他陆续发明、制作了“银器制作旋转拉伸成型机”、“银器制作锻压机”、“银毛坯成型模具”等实用机械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一些手工时代因为没有机具助力而费时费力的工序,在戴志强这里“升级换代”,加工的效率、精度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金银器制作源于先秦、成熟于唐宋、清代到达高峰。获农博会、文博会金奖、入展上海世博会、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入选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非遗”传人,戴志强不仅传承了一门技艺,而且把一个“非遗”项目发展成了产业——“非遗”保护、传承只有实现了产业化,“非遗”项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用时间錾刻岁月,以匠心打造精品。星河灿烂,戴志强要做最明亮的那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