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6日
《梁庄十年》在时间的意义上指向记忆与乌托邦两个层面。前者促成了梁庄精神史的生成,后者则指向了滑动的时间轴上的未来,体现出经验的未完成性、不稳定性。《梁庄十年》少了曾经直面社会问题的笃定和冷眼,多了回到乡村生活的犹疑和热情。这种犹疑是指向未来的,也是乌托邦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建构一种历史整体的合理性。在结尾处,“我”面对阳阳时的感觉似乎难以言明,彼此相遇却不知对方的内心——这种恍然之感是新型的乡村经验,还是古老的城市经验?梁庄携带的讯息越发复杂。据说,“梁庄系列”是未完成的状态,还会跟随现实本身的发展而继续书写。这似乎也从实际行动上印证了作为时间的梁庄所具有的变动不居和未完成性。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以疆域、城市、建设为古代中国的骨架,以移民、人口、人物、外交为古代中国的血肉,以天下治理和帝王为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葛剑雄以全新的框架展开了历史叙事。其中,不变的是“中国”这个延续三千多年的概念以及秦代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万变的则是历史长河中具体的朝代兴替,以及某些具体的制度沿革。《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以学术通俗化的写作方式,帮助读者建立对古代中国的整体理解。
《胡适考论》“大雅久不作”,对于胡适的研究,已经多年不见重磅著作问世。虽说原因可以理解,思之依然无比遗憾。席云舒《胡适考论》的出版,多少填补了一点缺憾。此书正文六篇,无论研究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的成绩单和课业论文手稿,还是探析胡适的哲学方法论、“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等,皆奉行“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的实证主义原则,行文清晰、严谨,大有胡适遗风。如书中所云,作者近些年来致力于搜寻胡适英文散佚文献,迄今已经觅得“150余篇胡适生前发表过的英文佚文,以及70余篇未刊英文手稿”,被誉为“胡适英文文献发掘与整理工作的第一人”,这一巨大贡献,足以载入史册。相形之下,《胡适考论》近乎牛刀小试,其后续著述愈发令人期待。
(小编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