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业第一人

——访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科学家、法中能源协会主席张志成博士

2020年08月14日

张志成率欧洲能源专家来山西考察

张志成带领法中能源协会专家与中方对接

法中能源协会主席张志成博士

对张志成先生的采访,是通过国际长途电话、电子邮件进行的——张先生工作、生活的城市在巴黎——如果不在巴黎,他经常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去机场的高速公路上。

张志成从事能源、人工智能及工业系统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管理工作30年。目前在全球主持开展的20多个能源、环保项目投资合计超过500亿元。他是全球核能及氢能行业人工智能、自控与可靠性工程领域的权威,在核电领域核反应堆的人工智能、自控及人因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建造调试方面一言九鼎。曾就职于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现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次主持建立中国核能领域核安全人因工程安全评价体系,获中国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主任,主持完成一部国际原子能机构官方出版物,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核能界的话语权。第一次把人工智能全面系统化地应用于核电站专家系统行业。担任法国阿海珐集团技术高管,全面负责EPR2 新堆反应堆型、未来第四代反应堆的工程研究及全球第一台全范围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仪控保护系统数字化工程和世界第一台EPR核电站仪控保护系统的工程设计。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身为全球500强企业、在核能源建设领域全球首屈一指的法国阿海珐(AREVA)集团的高管,2017年担任法中能源协会主席后,张志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动中国有关地方政府、各大能源环保企业、科研教学机构与法中能源协会和国际能源署的合作。作为山西人,志成先生亲历亲为,推动法中能源协会与山西省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多层面合作:在政府层面,通过在山西、欧洲组织不同形式的能源转型研讨会,促成了国际能源署与山西省的务实合作;在产业层面,组织欧洲氢能源领域专家来山西考察、对接,组织山西企业家到欧洲参观、谈判,促成了包括山西晋煤集团在内的多个省属骨干企业与欧洲、法国能源集团的强强联合。筹备成立山西能源研究院,借助法中能源协会及国际能源署能源规划部门专家团队多年积累的经验,针对山西能源结构特点,对山西能源转型之路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梳理和高起点、高标准的布局,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出谋划策,为中国能源革命贡献山西方案。

出现在“走出故乡的忻州人”这个系列专题报道中的几位忻州老乡,有一个共同的“标签”——“68式”——出生在1960年代,1980年代上大学。30年后,他们成为各行业的翘楚和精英。这些人中,有天津泰达集团董事长张秉军,有同济大学博导、中国古建筑专家李浈,有上市软件企业、去年被股民称作“最牛科技股”的诚迈科技董事长王继平……

1968年太原出生的张志成,自1986年到北京上大学、后在国家核安全局工作、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读研、读博直至任职阿海珐集团和法中能源协会,他离开故乡,已整整34个年头。

上篇

“生命最初都没有底色。是父母、老师等长辈对我们的期待以及自我期待,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模样。”张志成回顾求学生涯时说,“周围比自己聪明的有的是”。自认智商并不超群,何以能取得今天这般成就?他归结为四个字——“持之以恒”。

张志成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父亲在太原铁路学校教机械专业,母亲在忻州东方红学校当老师。在母亲任教的学校读书,当年未必能得到多少“关照”,自我“心理约束”倒是显而易见——你妈妈是老师,你好意思考不好?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母亲都要例行问话:考得咋样,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好几次都考第二名了,依然要面对母亲的“质询”。不过,那个年代的孩子,好像也没有“叛逆”一说。父母要求严格,自然不敢有丝毫松懈。

上初中的时候,张志成的英语成绩相对较差。当时忻州还没有现在这样遍地开花的补习班,要想提高成绩,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有一个学期,张志成天天黎明即起,拿着课本和英语词典,到所住铁路宿舍对面的小树林大声朗读、死背硬记。靠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功夫,硬是把英语成绩提了上来。

父母对张志成的影响不止体现在严格要求上。当年,自行车可是家里的“大件儿”,驮粮买菜接送人全指望它。车子坏了,别人家是推到摊子上修。张志成的父亲所学专业就是机械,修理自行车那是小菜一碟。爸爸把车子拆卸开,换个滚珠啦、整整辐丝啦,童年时的张志成蹲在旁边,给爸爸递个钳子扳子,这样就无形中培养、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核安全局工作期间,同事的电视机、录音机出了毛病,都是请张志成上门免费修理,他自己还乐此不疲。

人生三大幸事——家有好父母,上学有好老师,工作有好领导。少遇良师,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张志成回忆,在东方红学校上学,他有幸遇到几位好老师。

刘银旺是他的数学老师。张志成评价说,刘老师“可能也是自己一生中从内心深处对其东方传统式的教育方法最认同的老师”。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是人手一台计算器,导致的后果就是运算能力低下。刘老师当年要求学生手算从2到20的每位数的开平方,一步一步来,这件事几十年后张志成还清清楚楚记得。这种被张志成称作“有板有眼、逐步分解”的训练方法以及由此养成的习惯,为他后来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

一种类型题,刘老师一般讲三个例题。张志成有时听完第一个觉得掌握了,讲第二、三个例题时就难免走神。有一次被刘老师发现了,把他“提溜”到黑板前做题,侥幸还做对了,逃过了“惩罚”。这事给张志成的教训是,听课绝不可以偷懒,全神贯注才能保证全部消化。

温海霖是他的班主任,同时也是化学老师。温老师讲课绘声绘色,让张志成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讲完例题进入演算环节,温老师叫同学们举手上黑板做题。有时全班无一举手,温老师就说:“张志成,上!”有时候张志成也没把握,但一站到黑板前,顺着温老师刚刚讲过的思路一点一点试,最终也能解出来,这样也就越来越有信心。

1983年,张志成初中毕业。中考后,他自作主张报了范亭中学。彼时的范中,尚有“南康杰、北范中”的威名,是不少忻州初中优秀毕业生读高中的首选。回家跟父母一说,大人们觉得上范中得住校,孩子年龄小,上高中还是离家近一些好,就连商量带命令,让张志成改报了忻州一中。张志成不知道,就在1983年,忻州一中决定面向忻州地区14个县招收两个重点班,而以他的中考成绩,上这两个重点班绰绰有余。

回忆高中生活,张志成这样写道:“虽然离开母校忻州一中已三十多年,但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高云伟老校长、老书记那带着浓重繁峙口音的孜孜教诲,物理吕羡平老师逻辑严密、分析透彻的课堂,班主任白茹华老师渊博的文言文知识……那时忻州一中还不像现在这样名声在外,正是从校长到老师、再到每一位同学以那种最笨拙也是最扎实的行为方式,一点点积累,凭严肃而健康向上的治学氛围,奠定了学校成功的基础。”

1986年,张志成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少年心事当拏云”,18岁的忻州小伙子,人生最好的年龄恰逢最好的年代。张志成告别双亲、离开家乡,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下篇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之境界;治学严谨,实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张志成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孜孜以求,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前文提到的“人生三大幸事”,“家有好父母,上学有好老师”,张志成幸运地二者得兼。1990年大学毕业,因为他所学专业恰好为国家核电建设急需,又幸运地被分配到国家核安全局,并由此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走向。比起“工作有好领导”来,他这干脆就是“分配有好工作”。人们常说事业成功离不开天份、努力、机遇,但你不得不承认,运气也很重要。

在局机关没多久,领导就安排张志成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现场工作。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中国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电站1987年开工建设,199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营。张志成参加工作的1990年代初,正是电站建设最吃劲的几年。当时,张志成们住在深圳,每次到施工现场,港方司机开车在海边的盘山路上弯弯绕绕,单程就得4个多小时。后来,张志成周末就吃、住在工地,虽然条件差点儿,但能空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学习,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大亚湾核电站初试锋芒、崭露头角后,领导又给他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主持建立中国核能领域核安全人因工程安全评价体系。

核能领域安全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人因工程”?

百度给出的定义是:“人因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涉及多种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劳动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也正因为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各领域、各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人因工程”下定义、定名称。由于反映的研究重点和应用范围不同,其定义竟至今仍未统一。通俗地说,人因工程就是研究如何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研究如何“使人工作得更有效、更安全、更舒适”的一门科学。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核电产业刚刚起步,首要工作就是搭建平台,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安全评价体系。张志成在参加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与国内专家团队一道,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核能行业实际情况,建立起中国核能领域核安全人因工程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中国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大亚湾核电站的“实践”和建立核安全评价体系的“理论”,令国家核安全局的领导对张志成刮目相看,继续委其以重任——选拔他担任奥地利/中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项目主任,时在1993年7月至1998年12月。一个30岁不到的后生,带领15个高级专家、教授组成的国际团队,最终完成了一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官方出版物,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核能界的话语权。之后,又担任欧盟 FP5计划项目主任。FP5项目是欧盟的框架项目,张志成担任项目主任期间,主要负责人因工程。项目成员包括西门子、法国国家铁路公司等跨国大企业,完成项目投资5000万欧元。

张志成到法国读博士,说起来还颇有点传奇意味。

当年能分配到国家核安全局工作的,基本是硕士、博士,像张志成这样的本科生,实在是因为专业太对口才得以进入。虽说工作后屡挑重担、每有建树,但继续深造对张志成这样的一线科研人员来说,还是题中之义、势在必行。取得硕士学位后,张志成与清华大学联系,清华有关学院也同意接收他读博。在此期间,因为工作原因张志成经常到法国出差,有一次会议茶歇时与法国同事聊天,无意中说自己打算在清华大学读博。法国同事跟他说,她的一位老同学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一个实验室的主任云云。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当时也就一聊而过。没想到张志成回到北京后不久,就收到该实验室主任的电子邮件。这位先生在电邮中先自报家门,然后详细介绍了他领导的各个研究团队的科研方向、奖学金和研究经费,最后问张志成是否愿意去他们实验室做博士。主任降尊纡贵,当然是看中了张志成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法国向来是科学大国,能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做博士,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打彩中“乐透”般的好事。特别是,对方提供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不知超过他国内工资多少倍……

博士毕业后,张志成应邀到法国阿海珐集团担任高管。

阿海珐(AREVA)集团为全球500强企业,在核能源建设领域全球首屈一指。作为核能工业的世界领导者,AREVA集团是该领域内唯一一家能够从事全部相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公司。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核能企业,阿海珐集团向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以及其他一些大型核电站提供了核岛技术,包括各种产品和管理技术。作为世界三大输配电公司之一,阿海珐输配电(中国)成立了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研究中心,在全国有6家合资公司、一家独资企业、5个代表处。

在阿海珐工作十几年来,张志成主要负责人工智能、自控与可靠性领域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包括从CPY、P4、N4、EPR全球首堆、EPR2新堆型一直到未来第四代核反应堆及SMR堆的人工智能、自控及人因工程研发、工程设计、建造、调试、经验反馈等工作。主持用于世界上最大的170万千瓦核电站核安全级AV42E芯片的研制试验鉴定,主持SEPC-CM104 & PACS的工程设计,给集团公司带来销售利润2亿欧元。作为阿海珐集团技术高管,全面负责EPR2新型反应堆以及未来第四代反应堆的工程研究,同时负责全球第一台全范围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仪控保护系统数字化工程以及世界第一台EPR核电站仪控保护系统及其HMI的工程设计(引用的各种英文字母与数字组合,理解为核电机组即可。记者没有问,听了估计也不明白……)。

2017年7月,50虚岁的张志成担任法中能源协会主席。他的精彩人生,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法中能源协会(简称AFE)总部位于法国巴黎,隶属于法国生态能源部,接受欧盟生态及能源委员会业务指导。协会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与能源互联网大发展背景下的中法、中国与欧盟、中国与非洲能源及环保相关领域的科技交流,为中、法(欧)及中、非该领域的合作发挥桥梁作用,为成员项目交流合作提供便利及共享专业信息平台。法中能源协会在能源、环保相关领域拥有众多高端专家、先进技术、世界500强集团等会员资源。其3万多企业会员分布在法国及欧盟成员国,包括各大跨国集团、新能源创新公司、各大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与能源相关的法律税务及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相关行业。法中能源协会下设可再生能源与并网技术、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非可再生能源、智能建筑和能效管理、能源金融和互联网+、节能技术、氢能及燃料电池与环保技术等八大专业委员会。

作为法中能源协会主席,几年来,张志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同时兼顾与国内中央、地方政府、各大能源环保领域企业、科研教学机构及其它各类机构的合作。

张志成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其实就是现在炙手可热、万众追捧的人工智能的前身。从事核能源事业后,张志成顺应时代潮流,敏锐地发现如果把人工智能运用于能源领域,产生的效应将是革命性的。在全球范围内,张志成成为把人工智能应用于能源领域的第一人。

记者:作为第一次把人工智能全面系统化地应用于核电及能源领域的专家,您对作为能源大省、大市的山西和忻州,在推动人工智能在能源产业运用方面有什么建议?

张志成: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它能够提升能源行业的预测能力,优化其生产力和管理能力。人工智能整合了人类的优点,并突破其上限,可以给山西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技术保障。

山西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正在迅速增长。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技术的发展,这些能源越来越受欢迎,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不过,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最大挑战在于其生产具有间歇性及不稳定性,其产量取决于天气条件,如风力或阳光照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难以预测,这对供求管理以至电网均造成了不稳定性。利用人工智能,则可以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况下能源流的预测和管理问题。

电网管理的智能化也迫在眉睫。在需求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持续监控家庭和企业的智能电表及传感器的供需情况,实时测量通过电网的电力流量,使运营商能够主动管理和避免中断,并在非高峰时间修改电力使用,从而放宽电网的工作量并降低消费者的价格。在供应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协助运营商或者政府改变能源组合、调整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产量,并且将可再生能源的自然间歇性破坏降到最低。

记者:在您领导下,法中能源协会能为山西、忻州做些什么事情,有怎样的成效?在这方面,下一步您有什么计划?对于山西、忻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张志成:经过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各领域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是环境生态问题,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环境现状,解决能源行业的生态问题是重中之重。

山西是中国能源大省,近期作为全国唯一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获得中央批准。如何在不完全打破现有能源主体基础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努力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年来,法中能源协会与山西省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合作并已初见成效,有待继续在深度及广度上拓宽。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忻州拥有长城、黄河、太行山等旅游资源。在法国,我接触到的外国友人好多不知道山西、更不知道忻州,但一说五台山,许多人就心领神会。咱忻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而法国除了是欧洲的能源大国外,又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法国除了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外,更有世界独树一帜的旅游产业设计、开发、推介、产业化等多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有众多的各种智库、大型从业实体集团等资源。作为山西省驻法联络人,把法国、欧洲的旅游行业与家乡忻州的各种对接,将是我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通过朋友圈和其他途径了解到,我小时候生活、学习所在的忻州古城改造、活化后,已经成为新的旅游集散地。下次回国,一定要到忻州老城看看……

张志成说,30多年从事核能行业、人工智能研究,养成了沉稳、冷静、一是一、二是二的性格。说话直来直去,在业务工作上尤其突出。在国内难免得罪人,在欧洲反倒更能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偶有闲暇,不是看书,就是在花园里修剪花木……

期待更多的忻州后起之秀,像张志成这样造福全人类。

(郭剑峰/文 图片由张志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