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谱新篇

奋进

2024年08月01日

任逢春

郝永峰

冯晓磊

刘芝彤

魏鹏飞

赵 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40年,是《忻州日报》的发展史,也是一代代忻报人守望相继、薪火相承的奋斗史。从40年前最初成立时的13名“拓荒人”到现在的全媒体“集团军”,从当初的“铅与火”到现在的“数与网”,一代又一代忻报人为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心血。他们中有的数十年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有的一线“抢”新闻,数次遇险;有的刚刚入行,满眼新鲜……正是他们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守望和追寻中呈现了忻州最鲜活的时代故事,记录了忻州最翔实的发展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使命在肩、不忘初心的新一代忻报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任逢春:落笔不忘职责

蓦然回首,排报纸、办发行、搞通联、当编辑、做记者,顶烈日、冒严寒、下基层、走农村,报社的日日夜夜,风雨汗水,我从不敢懈怠。

因为每天都要与时间赛跑,确保新闻的时效性;每天都要与上级的要求保持一致,确保新闻的政治性;每天都要精神抖擞、“电量”充足,确保新闻的鲜活性。

记者是一杯老酒,岁月和传承共同发酵,浓缩为成长的回忆。

新闻是时代的底稿,报纸是时代的记录。做记者就是要在大千世界中慧眼识宝。曾记得,为了能够还原最详尽的采访现场,挑灯夜战,伏案疾书。每到精彩处,只恨才疏学浅,文字难原精彩。成稿后,还因字数受限,忍痛删掉。

新媒体数字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迭代速度,催生各种传媒方式的变革。我见证了告别“铅与火”、乘上“光与电”,如今拥抱“端与云”,媒体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发挥新兴传播优势,以更广阔的平台和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触及更多的受众。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从文字,到图片、视频,再到直播,媒介形式将持续“改变”,但文字里的真情不会变,镜头里的真实不会变,记者的初心与热情更不会变。

我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职责,坚持用新闻报道给弱者以关怀,给典型以激励,始终为发展鼓劲、为改革高歌、为民生呐喊。


郝永峰:唯有热爱与坚守不可辜负

40年,《忻州日报》的风华岁月;14年,我入职媒体的匆匆生涯;4年,投身忻报人的青涩时光……能以“忻报人”之短暂经历,见证、分享《忻州日报》40年的这份荣光,荣幸之至!

14年前,正是一纸报刊掀开了我的记者生涯。一则“豆腐块”的新闻安放了我最原始、最质朴的理想,也托举着我在后来的岁月中以“新闻人” 的身份投身工作,审视自己。此后,我“触电”电视,跋涉在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创作中,但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我始终深信对新闻的那份热爱从未改变。

报端风云气,纸上山河志。4年来,我坚定走向那些朝气蓬勃的场景,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千万工程”经验践行;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到“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的峥嵘号角;从“双招双引”的铿锵步伐到“专业镇”建设的强势崛起;从重点工程的火热场景到山水人文的锦绣气象……在壮阔景象中,我都欣然落笔,写下滚烫文字。

时代风云背后更为动人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代县段家湾村优秀共产党员刘桂珍说出“我愿意”时的坚毅神情;河曲砖窑沟村拥军模范菅美凤那双缝制出4000多双鞋垫的手;岢岚柳林湾村年轻干部窦佳为村民艰难售出谷物后的喜极而泣;定襄尧泉村守护红色旧址的戎荣义老人苦心孤诣写下的回忆录……在山海人潮中,我以文字告白,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值得被看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前行的道路上,我将始终坚持党报的定位与方向,秉承前辈报人的风骨与操守,脚踏实地、逐梦前行。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守,可抵炙热理想。和许多忻报人一样,我将一直在路上!


冯晓磊:向新而行见未来

当我第一次手持照相机,通过镜头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我就知道,这将是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摄影记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和传递者。我很荣幸、很高兴可以用自己的镜头讲述真实的故事、记录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点滴瞬间。

“读图”时代,给新闻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者必须提高素养,熟悉掌握各种设备,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构图能力和创造性,及时发现重要题材和精彩情节并不失时机地抓拍下来。摄影记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摄影技术和构图能力,‌还需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掌握视频拍摄和编辑技术,‌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特点,‌成为视觉语言的全能发布手。伴随着融媒体的兴起,“快餐式”的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大众希望用更少的时间来了解更多的新闻事实。

《忻州日报》创刊的时候,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在前辈们的努力下,这份报纸及其新媒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广阔,传递新闻事实的速度应该更快、更丰富、更全面。无奋斗,不青春。向新而行,在奔向未来的路上,我将用心、用情采访,完成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为《忻州日报》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芝彤:使命在肩 勇毅前行

40年间,《忻州日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由黑白而多彩,由单调而丰富,由一张报纸发展成了纸媒、新媒体一体运作的全媒体采编矩阵,可谓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017年10月,我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成为《忻州日报》一名记者。7年来,我一次次深入基层,倾听人民心声,讲述百姓故事,新闻作品多次荣获山西新闻奖,每前进一步,都在《忻州日报》留下深深的足迹,栽培之恩,难以忘怀。

《忻州日报》创刊我还没有出生,但作为90后新闻从业者,我经历了纸媒的鼎盛和衰落,见证了新媒体转型的百花齐放,也从一名文字记者转型成了学摄影、做剪辑的全能记者,如今仍在成为优秀的全媒体记者道路上奋勇前行。这就要求我不仅要尝试和掌握新技术、新手段,更要在追求文字报道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从思维到行动积极拥抱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报业行稳致远做出更多努力。

身处媒体融合大潮之中,我和同事们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探索新领域、拓展新视野,力求为读者们呈现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

脚下有力,心中有光。未来的《忻州日报》,将在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继续蓄力,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新格局。


魏鹏飞:坚守初心 求是前行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踏入这个行业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与挑战,让我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我深刻体会到“脚踏实地”的重要。新闻工作是一项需要深入一线、亲身体验的工作,需要我们亲自去走、去看、去听、去感受。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采访的机会,努力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我逐渐明白了“敏锐洞察”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迅速捕捉到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度,关注时事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报道。

我切实感受到“不断学习”的必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新的报道领域和话题也不断涌现。作为新人记者,我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面对未来,我满怀期待与信心。我期待着能够见证更多历史的瞬间,记录下时代的变迁。我也将始终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学习、创新、进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赵  菁:永远热泪盈眶

2016年7月1日,我正式到报社工作,转眼8年。

8年间,我先做外采记者,后任新媒体编辑。当外采记者时,我努力用镜头传递更多真实的信息,不怕起早贪黑,不畏刮风下雨,每每出活动,总有人说:“女孩子怎么也扛相机?”我不服,女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扛相机?初到新媒体时心情忐忑,前辈教我:做编辑就要守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拿得出精品。我依旧用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打磨稿件、精拟标题、制作可视化产品……力争为每一篇稿件锦上添花。当得到别人认可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激励我做得更好。

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编辑就要与时俱进。如今读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呈现新闻的方式也必须与之适应。一句话,新闻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要根据不同平台的受众特点,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手段,将新闻、信息以多元化的形式迅速传播。既要抓住热点话题,冷静处理、理性对待,又要反映百姓心声,做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忻州日报》创刊40周年,我参与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有敏锐地感知世界的能力,永远有积极面对未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