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林海 汾水出焉

——沿着汾河看生态 宁武篇(上)

2024年07月27日

汾河发源于管涔山,流经我市宁武、静乐两县,境内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近期,本报派出记者深入汾河沿线进行采访,陆续推出“沿着汾河看生态”特刊,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成果展现给读者。——编 者

一泓清水出汾源

群峰有脉,江河有源。

站在宁武县管涔山上,看翠峰环绕、松杉如海,山脚泉水常年喷涌,山涧小溪潺潺不息,众多山泉和溪流流淌出山谷后汇成大河,这便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

汾河的正源是位于宁武县东寨镇北1公里处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也叫汾源灵沼泉,泉水从山脚石罅中涌出,素有“三晋第一泉”之称。此泉夏凉冬温,常流不息,从不结冰。出水量最旺时曾达每秒1立方米,近年来一般保持在每秒0.4立方米左右。经测定,水质达国家一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如此清冽的泉水,却曾经遭受污染的威胁。“在上世纪,汾河源头最多的时候曾有5家村办煤矿、乡镇煤矿,对水质水量有着不小的影响。”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

宁武县很快便意识到这汪泉水对山西母亲河的重要性,从1988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两期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其间将汾源区域的所有矿井全部关闭,避免污染水源、影响水脉。两期治汾持续了20年,再加上后续多年的治理保护,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1.3平方公里,在东寨镇新建成污水处理厂,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511座,整合大中型煤矿17座,有效减少了污水排放,持续不断提高水质。

为了更好保护汾河源头,近年来,宁武县将汾河河道及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12字原则”,统筹生态治理与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相结合,在汾河上形成了“1轴1带1廊6核7营”的生态画卷,既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推进了汾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

特别是汾河源头,依托汾源景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毛建茶等特色产业,推动沿线乡村群众脱贫致富。村民王某便在汾源附近开了一个农家乐,除了种地、退耕还林获得的生态补偿款等收入之外,每年还能多挣1万元左右。

建设淤地坝、治滩、修梯田、栽植水保林、修筑河道护坝……30多年的不懈治理,使得汾河源头水质改善为国家一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

如今的汾河源头,泉水清澈见底,汾源湖波光粼粼,宛若一面镜子。周围绿树成荫、草木盛密,阵阵山风送来清新自然的味道,吸引远道的游客和周边村民前来游玩、避暑。

生活在汾源附近的村民对记者说:“以前的汾河是‘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而现在,山上裸露的山石被绿色覆盖了,汾河已经回归河流本来的模样,水量越来越大,水质越来越好,岸边也越来越绿了。”

只此青绿护天池

“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诗中的天池,便是宁武天池。

宁武天池湖泊群,高山环绕,树木掩映,湖水清澈,像一块晶莹碧绿的宝石镶嵌于高山之巅。由于受特定的高山气候影响,天池的蒸发量极少,从而形成自古以来天池之水“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的自然奇观。然而,近些年来,天池水位呈现下降趋势,天池湖泊群的部分湖泊已经干涸。

宁武天池湖泊群属于山西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汾河、桑干河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是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一具有科研、生态和观赏价值的珍贵湿地和地质遗迹,宁武县实施了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该项目是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建设区域位于宁武县中部地带余庄乡境内,涉及海梁上、石咀头、东庄、海子背、黄土坡、马营、暖泉沟、东沟等行政村以及红旗牧场,项目区总面积为41.02平方公里,初设概算总投资8531.05万元。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1228.96公顷,主干道绿化工程10.9公里;对项目区退化严重的草地围栏建设长度约4.98公里,草地改良面积94.53公顷;湖泊群生态保育区建设52.10公顷,湖滨带岸坡建设1053米;水土保持治理1.71公顷;农田面源污染防治312.69公顷;科普宣教工程建设总面积1887.73平方米;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41.02平方公里;设置自动气象及水位观测仪1套、瞭望塔2座、视频监控设施2套。

植树造林、草地补播改良、河道治理、农田区域治理……随着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宁武天池湖泊群区域正逐步恢复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现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选用天池附近的乡土物种,持续恢复植被,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大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渐构建生态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协调的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使得森林与草原、陆地与湿地连成一体,推动区域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恢复天池湖泊群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风光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宁武天池留给游客的印象依然美好。随着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深入推进,天池周边的森林更加茂密,水草更加丰盛,气候更加宜人,多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天池霞映”景观将更加引人入胜。

碧水长流林为源

骤雨初霁,碧空如洗。宁武县东寨镇大庙村汾河源头的一条溪流在山谷中潺潺流淌,两旁山坡上的落叶松树影婆裟、枝繁叶茂,经过大雨的洗礼后,更显青翠欲滴。溪流两侧,刚刚发过水的痕迹清晰可辨,在水流的冲刷之下,灌木、青草顺水倒伏,但是溪水清澈,岸边几乎看不到沉积的泥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澈的源头活水离不开森林的涵养。下雨时,森林会将雨水悉数收纳又缓缓释放,阻止雨水对山坡的直接冲刷,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据了解,一棵树一年能蓄5吨水,且森林质量越高,水源涵养能力越强。

汾河的众多源头几乎都发源于森林之中,哗哗流水伴随着阵阵松涛,在山间演绎出最美的生态乐章。管涔林局马家庄林场便是位于汾河源头的重要林场,属于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山西省重点公益林区,生态保护一级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林。

“这片林海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每公顷蓄积量375立方米,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居全省国有林场首位。科学保护、监测是必须做好做细的。为考察树的生长速度,我们会从胸径、高度、蓄积量等方面做出标记和编码,便于下一年进行比对并得出结论,有利于对树木进行精准化管护。”马家庄林场负责人对记者说。

标准林建设是管涔林局科学管护的重要手段。马家庄林场位于落枝湾地段的标准林,面积达到1万多亩,林相整齐,干形通直,材质优良,仰头不见天空,俯身流水潺潺,是我省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优良林分,是我省最优良的华北落叶松种质资源和基因库,被誉为“华北落叶松的故乡”,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走进马家庄林场标准林,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落叶松映入眼帘,干形通直、大枝平展、树姿优美,松针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亮绿色的光芒,绿荫下清凉的微风轻拂,呼吸间是淡淡的松树清香。这里的落叶松平均胸径26厘米、树高25米,树龄达到80-10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6.3%。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像马家庄林场一样,汾河源头的部分森林,是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通过自然生长而恢复的次生林,显得弥足珍贵。“这些森林覆盖的区域已经形成了小气候,降水比别的地方要多,气候凉爽,湿度适宜,更加适合落叶松的生长。”宁武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区边缘的小树苗,都是落叶松的松塔成熟爆裂后,松子落到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这是天然林繁衍扩大的重要方式。

“青山树为本,绿水林为源”“绿色家园是我家,森林防火靠大家”……在林区的道路旁边,随处可见的是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的宣传标语,路上还不时有护林员拿着喇叭呼喊着进行巡查。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汾河水源地,管涔林局在汾河源头区域安装了远程防火预警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重点管护站、重要路段安装了监控设施,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设置手机防火短信提示,在主要路口安装红外感应语音警示器,形成山上与山下、人防与技防、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立体管控网络体系。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在峰峦叠翠、松涛阵阵的管涔山中,一股股泉水从山脚下、森林中喷涌而出,一条条小溪沿着山谷蜿蜒流淌,逐步汇聚成河,潺潺流向远方……

文字:杨峰雷  赵丹琦

摄影:张存良

设计:赵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