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贴春联
买饴糖
□萧 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描写了春节除岁迎新的景象,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展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节日是人们对季节时间节点的感知,是人与天地物候协调的重要时机。新年处在辞旧迎新的时间交接处,人们将一年的情与物积聚到这一高光时刻,因此它也成为周秦以来中国人最温暖的时间。
岁时生活的文献记录
中国人的时间感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经历了从自然时间向社会时间的转变。但中国是有着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长期依赖自然条件生活,使人们的时间观念有着浓厚的自然性特点,季节岁时的感觉特别强烈。中国人有一套独特的岁时体系,岁时的基本结构就是对应一年四季的季节生活。中国人重视岁时生活的记录与保存,很早就发明了“岁时记”这种岁时生活的文献记录形式,并形成特有文献传统。
自南朝梁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开创岁时文献写作体例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岁时记”文献,如唐末韩鄂的《岁华纪丽》、北宋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元费著的《岁华纪丽谱》、明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清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等。“岁时记”影响甚至远及东亚,出现了《东国岁时记》《日本岁时记》等著作。轻轻翻开“岁时记”文献,先人浓郁的岁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中国生活中,人们重视四时八节,四时八节中尤重新年。过大年、迎新春,新年让我们进入特别的仪式时空,原本寒冷的冬日生活,因为年节到来而突然化为流光溢彩的世界。生活的丰盈、人情的和美与节物的风流,温润着中国人的心灵,满足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使大家对未来顺遂生活充满期待。
新年饮食的特定传统
岁首是新一年度循环的起点,新年饮食具有特别的象征意味。先秦时期的岁末年初,人们会聚集在公堂之上,“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晋人成公子安《椒华铭》亦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元日饮食非同寻常,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等,无不具有特殊意义。这是道教兴盛时期,服食修炼观念在新年饮食节俗中的体现。该饮食观念与饮食内容构成了中国新年饮食的特定传统,历代“岁时记”与诗文著作中都有提及,下面以胶牙饧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胶牙饧即后来的灶糖,是用粮食制作的糖品,具有黏性,故将其作为新年练齿固齿的特别食品,“胶牙者,盖使其胶固不动”。古人深知牙齿坚固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到了唐代新年,节日食物中依旧有胶牙饧。白居易诗云“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另有诗曰“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宋代人岁旦也有类似习俗,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说:“以饧胶牙,俗亦于岁旦嚼琥珀饧,以验齿之坚脱。”
明代,胶牙饧已经结合到祭灶习俗之中,不再是岁旦固齿的食品,陈荐夫《祭灶行》载:“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民间传说用黏性极高的胶牙饧祭灶神,可以让一年一度上天汇报人间事的灶神,要么张不开嘴,要么口舌甜蜜如饴。民国年间,鲁迅曾写过一首诗《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精通古意的鲁迅先生十分明了灶糖的前世今生。
新岁酒辟疫祈福
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祭神、合欢、辟瘟、祈福、欢庆,无不以酒为媒。新年与立春临近,新年节俗充满春意,新年之酒也称“春酒”。《诗经》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唐人卢照邻诗曰“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春酒在汉唐时代还有特定名称,汉代称为“椒柏酒”,酒用椒花与柏叶浸制而成,用以辟邪保健。“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南北朝诗人庾信诗咏的正是当时的岁首新年酒,以新年春酒祈寿祈福是周秦以来的民俗传统。
唐宋时期,新年流行屠苏酒。据《岁华纪丽》记载,屠苏酒得名于传说。相传有一草庵名为“屠苏”,一人居于其中,每年除夕夜都会送给附近居民一帖药,让他们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当天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饮用,以“不病瘟疫”。后药酒之方流传开来,百姓不知此人姓名,故称为“屠苏酒”。宋代元日依旧饮屠苏,王安石“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道出了新年酒与春天的关系。宋代以后屠苏酒逐渐淡出年节,明代新岁酒已经改名为“春酒”,寓意祛疫祈福、呼唤春天的美酒。
古代过年饮酒有特别的方式,饮酒从年少者开始,这在以敬老为社会伦理的古代,可以称得上是件奇事。古人对此的解释是,“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就是说新年到了,年纪小的该长一岁了,值得庆贺;老年人又垂暮一年,所以不贺。这一自汉朝兴起的新年饮酒习俗,唐宋时期得以延续。有人自信年少,“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有人自觉年老,“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北宋苏东坡才华盖世却命运多舛,有一年除夕夜被迫野宿在常州城外,心情悲苦凄凉,感叹“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民国《金陵岁时记》载:“新年邀集宾朋燕饮,称为饮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当代人们过年,酒仍然是不可少的饮品,不过大多喝红色的葡萄酒,以增添节日气氛。年节酒品可有,但不必攀名攀贵,有它,合欢助兴,没它,一杯清茶,也一样醒脑清心。
年夜饭盛满温暖的幸福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港湾。新年是巨大的磁石,漂泊在外的人“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新年是家庭团聚的盛大节日,年夜饭是辞旧迎新的团圆餐,在物资匮乏的传统社会,也是一年最丰盛的晚餐,同时还是最具仪式性与象征性的晚餐。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分岁筵”“团年饭”等,明清时期“合家聚饮”称为“分岁”或“团年”。传统的年夜饭,食物菜肴充满寓意。北方地区新年包饺子、煮饺子,有的饺子里面还放上硬币、糖果,谁吃到谁就会得到新年祥瑞。饺子形状类似元宝,白面大馅的饺子意味富足安乐。南方地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两样菜必不可少,其一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其二是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以前穷人过年买不起鱼,就用雕刻的木鱼代替,现在有人发明了新的年鱼菜,即以糯米为原料的糍粑鱼。糍粑鱼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味道甜美。
古时有些年夜饭的菜肴很特别,比如马齿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开封的年节食谱中就有马齿苋。如今湖北英山县一带,过年餐桌上都会有一道马齿苋做的安乐菜,家人无论老幼都得尝一尝。民间称马齿苋为“五行草”“长寿菜”,其维生素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据医学专家介绍,它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抑制作用,被誉为“天然抗生素”。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马齿苋这类植物药性非同寻常,所以形成了在岁首食用的节俗,以求新年安吉。这种经验性食疗习俗在节令食物中颇多体现,旧时北京人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意指家人吃年夜饭时一定要团圆齐整。其实荸荠也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是岁首预防疾病的代表性菜肴。
《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叶、面筋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苏州人年夜饭,俗称“合家欢”,菜肴中同样也有安乐菜,不过是用风干的茄蒂杂拌其他果蔬做成,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品此,以求吉祥。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朴素的家常小菜,因其寓意与功用,成为年夜饭大餐中必不可少的菜肴,体现了中国人俭朴、健康的生活智慧。
年夜饭是家庭亲情与愿望的集中表达,许多食品特地为过年而做,具有象征意义。在闽南地区,一些菜品不可少且不可不吃,如韭菜是新春尝新之物,也是初春祭祀的供品。后代重视“韭”与“久”谐音,寓意年寿长久。家人拥炉围桌而坐,长辈带头先吃一撮韭菜,全家跟着动箸吃,边品尝佳肴,边互相祝福,其乐融融。饭后来些甜品,寓意生活甜蜜;吃些柑橘,寓意吉祥如意;啃些甘蔗,寓意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