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忻州人的“家山归梦图”

——《秀容有约》《忻州新韵》总序

2025年01月26日

一座城,因为一个名字而惊艳;一个名字,因为一座城而隽永。

太行之巅五台山下有座古城,名为忻州。其北依长城,南通晋阳,西踞黄河,东临太行,是全晋屏藩,出入大漠要道,素有“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称,历代曾为州、郡、县治所在地,故古城又有两个令人倾慕的名字——九原城、秀容城,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这座古城,曾展现过汉家儿女瑰丽多彩的生活画卷,闪现过戎狄部族铁马金戈的矫健身影,回荡过民族融合几千年的过往风云,汇聚起通达天下的滚滚财源……琅琅的读书声从书院飘出,嘶鸣的战马从城楼下经过,沉甸甸的银马车从塞外归来,密集的商号票号次第开张……古城的大街小巷,处处飘荡着忻州人熟悉的味道,尽显老城数不尽的风土人情。古城于忻州人而言,是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不灭的精神灯塔,更是灵魂深处关于家乡的共同记忆。

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其所在地忻府区春秋属晋、战国属赵,位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织带,历来为兵家必争、商贾辐辏之地。南有石岭、赤塘藩屏,北据忻口险隘,古城筑于中心地带,云中、牧马双流合抱,凭山襟水,四通八达,关山形胜。清代学者王绶有诗云:“两山如覆盂,冲当南北口。州治居其中,群岭皆拱搂。广袤百余里,平衍列田亩。二河自北来,交会往东走。”从地理位置上看,忻州古城与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构成掎角之势,“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才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抗日战争时期的“忻口战役”、解放战争后期的“小豆罗战役”也发生在这里……忻州古城还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有“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说,是太原以南一带商人向北通往塞外的重要通道,商贸繁荣,涌现出双堡郜家、樊野王家、东楼张家、嘉禾陈家、段庄石家、新路连家六大巨商,是繁荣富庶之地。

古城所在地忻府区人杰地灵,历史上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叱咤风云人物,如春秋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西晋至十六国时期汉赵皇帝刘渊、刘聪、刘曜,皇后刘娥,诤臣陈元达;北魏枭雄尔朱羽健、尔朱荣等人所在的尔朱世家;“金元文宗”元好问;近现代爱国志士陈敬棠、梁园东、肖镇青、赵先荣、宋绣、邢银堂、岳云贵等。他们凭借超凡毅力和聪明才智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忻州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享“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誉,还拥有“摔跤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粮之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智慧城市试点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山西省文明城市”等名片。

元好问曾这样描述家乡秀容:“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一线明。万里秋风吹布袖,清晖亭上倚新晴。”为进一步展示秀容古风新韵,忻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以“我与秀容古城的故事”为主题,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秀容有约》”征文活动,让忻州人倾诉对家乡难言的情愫,唤起人们对古城更深刻的认知。征文以诗歌、散文、摄影等形式为主,经过两个多月的征集,后由专家分类评选辑成《秀容有约》。其中涵盖散文32篇、诗歌(包括现代诗与旧体诗、词、曲)60余首、应用文2篇,共有60位作者作品入选,另选古人诗5首、摄影作品110余幅。每个作品皆表达了作者亲身经历及所感所想,或回忆、或抒怀、或感悟,有的述史、有的讲事、有的写人、有的摹物,一街一巷、一情一景、一感一念,诉说着自己和古城的情缘,以及忻州古城的沧桑变迁、美丽秀容的前世今生。

为彰显忻州独特的人文魅力,2021年始,忻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从历年征集到的作品中选出赋文5篇、简介5篇,忻州古城楹联110余副、匾额180多个,云中河景区楹联36副、匾额32个,以及忻州城区66条道路拟名方案等内容,收集在一起汇编为《忻州新韵》,分“忻州靓影”“秀容雅风”“云水清韵”三部分,总计约10万字、图片500余幅,以期留住忻州文脉,传承文化精粹。

《秀容有约》《忻州新韵》以“心灵之舟”丛书出版,所选作品对古城的构建历史、街巷变迁、社会人文、商贸经济等都有所涉略,作品推陈出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强艺术感染力,描摹出一幅现代忻州人的“家山归梦图”。这套书是忻州人的精神积淀和情感升华,读之可让人对忻州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变迁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于挖掘忻州地域文化、讲好忻州故事,以及进一步了解忻州、认知忻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是为序。

《秀容有约》《忻州新韵》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