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川红枣树

□续晋一

2025年01月19日

老家同川,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壤厚实,物产丰富。一提到同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同川梨。其实,同川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特产被人们遗忘了,那就是同川红枣。

同川红枣,始于春秋,盛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枣早已成为同川地区的名片,久负盛名,最多时有2万多亩、40万株,遍布同川的沟沟岔岔、崖头地畔和村庄院落,产量高达数百万斤。曾经以其产量高、品质好享有美誉,这是由同川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所决定的。同川地处山西北中部,属温带半干旱区,三面环山,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红枣生长。

枣树的生命力很强,同川的枣树犹如新疆的胡杨,它不怕天旱和雨涝,年年月月、月月年年生长着、延续着顽强的生命。遍布田野沟壑的枣树,构成了同川地区特有的风景。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沉睡了一冬的枣树渐渐苏醒,枝头开始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或曲折或粗壮的枝干间,为古老的枣树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无尽的希望。不经意间,枣树繁茂的枝叶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似是一场梦幻的光影之舞。此时,枣花如同娇羞的少女般悄然绽放,枣树的花很小,如果你不去注意它,你会怀疑枣树是否开过了花。枣花虽然没有梨花白如雪的华丽,但它绽放得小巧有姿,优雅典娜。那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毫不起眼地隐匿在绿叶之间,却散发着阵阵淡雅清新的香味,引得一群群蜜蜂在花间欢快地穿梭着,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一曲美妙而和谐的乐章,使整个田野都沉浸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氛围之中。枣花凋谢后,米粒般大小的枣粒逐日生长膨胀,由小变大,逐渐从青涩的绿豆大小,长成圆润的花生米大小,通体碧绿,看上去稚嫩而娇羞。随着夏日阳光的热烈倾注,枣开始迅速生长,颜色也由嫩绿向淡绿转变。盛夏来临,红枣已经有了雏形,宛如一颗颗小巧的翡翠,挂满了枝头。

进入初秋,红枣的个头持续增大,果皮由绿色变为乳白色,再逐步过渡为红白相间。民间有“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上杆”之说。意思是说,在这初秋的一个月之内,是红枣的成熟期,它们从绿到白,再到上红下白,全身红色,鲜红到深红。成熟的枣圆润饱满,表皮富有光泽且完全变红,果肉变黄,肉质由内向外逐渐变软,轻轻一捏,能感受到果肉的紧实和柔韧。咬开一口,甜蜜的汁液瞬间充满口腔,那醇厚的味道,是大自然赋予的最美的礼物。

成熟的红枣,宛如一盏盏小巧玲珑的红灯笼,在枝头摇曳生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踮起脚尖,伸手摘下一颗放入口中,刹那间,清甜的滋味在味蕾上肆意绽放,那是故乡独有的味道。蕴含着故乡温暖的阳光、肥沃的泥土以及亲人们的深情厚爱,一路欢畅地从舌尖甜到心底,让我沉醉。那滋味成为我灵魂深处对故乡最刻骨铭心的眷恋。

我的学校背后就有一片枣园。儿时,每当午后,一群小伙伴就避开家长和老师,偷偷来到这片枣园,每人爬上一棵枣树,坐在树杈里采食那又甜又脆的红枣。我是比较笨的,一般的枣树爬不上去,伙伴们就把一块“爬娃”枣树的区域让给我,成了我的独享。离开老家多少年以后的一年秋天,回到老家的我,又转悠到这块“爬娃”枣树前,尽管枣树也苍老了许多,但枝叶还是那样茂盛,枣儿还是那样红艳,摘一颗枣儿尝一口,带给我的是满满的甜蜜和无穷的回忆。红枣是天然的滋补佳品,其营养价值丰富,光是维生素C就可达到苹果的60倍以上,而且其他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也都相当丰富,具有补气益血、安神美容、延缓衰老等功效,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称,民间有“天天吃红枣,一生不显老”之说。遍布同川沟壑坡梁的酸枣更是被誉为“东方睡美人”,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红枣被乡人们无所不能地应用在饮食中,尤其是一些重大节日。如:过春节的年食,就有用红枣做的花馍、花糕、枣山等,即使用粗粮蒸做的豆馅窝窝和发糕,也离不开红枣;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是以黄米、大枣为主料;腊八节的腊八粥,也是用黄米和红枣做成的。此外,普通日子里老百姓也把大枣蒸进馒头或煮进小米粥中。

红枣不仅给乡亲们提供基本饮食,还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老家,枣树被视为多子多福的吉祥树,红枣为吉祥物,枣红色为喜庆色。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时,人们会用枣来供奉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康。红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婚礼仪式和布置中,摆放红枣是对新人未来生活的祝福,祈愿他们的婚姻如同枣树一样,扎根深厚,硕果累累,子孙满堂,福泽绵延。嫁女时蒸的花馍馍上布满红枣,新婚夫妇的被褥四角内要包数颗大红枣,洞房炕角也要撒红枣,寓意“早生贵子”,并愿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孩子过满月、生日时也都要吃枣糕,企望孩子早点长高,早日成才。母亲给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时也要夹带一把红枣,盼孩子早日归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咏颂枣树的诗文比比皆是。唐朝诗人李颀吟咏“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没落桐荫长”;唐代另一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代诗人崔旭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清代王庆云写道:“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金秋时节红枣丰收的景象特别喜人。清代李鲁“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红绫车慢梨花水,风暖沙柔陷马蹄”的诗句描写了枣园的旖旎风光。当代诗人更是发出赞叹:“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悠然和谐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同川红枣虽遍布村野,但就产量和品质而言,尤以山西村、下西岗村、下南白村、下神原村、沟北村、神岗头村和北社村为最,不仅产量高,年产量都在50万斤以上,且品质优良,具有果大核小、皮薄肉厚、甘甜醇香、色泽红艳、糖分多、维生素含量高等特质。在明清时代,就远销口外、东北和川渝云贵等地区。

眼下,受市场经济和外地红枣新品种开发的影响,同川红枣的市场占有量受到限制,大量的枣儿滞销。家乡的有识之士动起了红枣深加工的心思。写此短文,对家乡红枣作一简单介绍,权当引玉之砖,投石问路,尽我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