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畴”与“繁峙”

□张俊赟

2025年01月19日

地方文史研究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严格尊重历史,不能想当然。比如在历史地名运用中,有些字虽形相近或音相同,也不能随便通用,否则就会导致错误。下面就以“繁畴”和“繁峙”为例,进行说明。

繁畴,西汉置县,属雁门郡,东汉末年废,西晋复置。西晋永嘉年间,铁弗匈奴刘虎进攻新兴、雁门,并州刺史刘琨向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求助,最后刘虎被打败。为表示感谢,刘琨上书晋怀帝,请求封拓跋猗卢为代公,同时将五个雁门山以北的县给拓跋猗卢,县民全部被安置在今原平市崞阳镇一带。北魏时期,在繁畴县旧治所在地置繁畴郡,领繁畴县、崞县。东魏天平年间,繁畴县寄治于今原平市板市村一带,北周时被废;崞县寄治于今原平市崞阳镇,北周时亦被废。

繁峙县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在原霍人县境域建立的。春秋时期,晋大夫赵襄子率军过石岭关,伐灭代国,在今忻州东北部设立霍人邑,后成为霍人县,即今天的繁峙县。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改霍人县为葰人县,治所在今繁峙县圣水头村东,东汉废,西晋复置,后又被废。此外,西汉时与葰人县并存的还有卤城县,曹魏建安年间废,治所在今繁峙县大营镇一带。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立繁峙县,治所在今繁峙县繁城镇南关村滹沱河南岸,繁峙县这个名称首次出现,金代改称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称繁峙县,属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改属代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于南岸无险可守,县治迁到滹沱河北岸的石龙岗。

由此看来,“繁畴”与“繁峙”是两个不同的地名,两县虽有一定传承关系,但设置时间相距甚远,不能相混。许多人在讲述西晋永嘉年间刘琨从陉北迁到陉南时,会把“繁畴县”误写成“繁峙县”。且从字义分析,“畴”指古时祭祀天地、帝王之地,而“峙”的意思则为稳固地、高高地立起,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魏书》中写的也是刘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畴、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其中的“繁畴”非繁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