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五台山菩萨顶 张存良 摄
五台仙境 祁俊林 摄
五台山 张存良 摄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兴建第一座佛寺以来,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延续了近两千年,战乱、变革均没能影响这里香火的传承。这里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还是全世界的文殊信仰中心。在晋北并不富裕的山区里,为何能出现如此灿烂的佛教文化?究其原因,除了历代佛教徒的苦心经营外,还与五台山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有着很大关系。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山的地形十分相似,又地处内蒙古、河北、山西交界,交通便利,其清凉的气候、奇特的地形更吸引了八方来客。可以说,是五台山的自然环境留住了最初来此云游的僧人,也是这里的一草一木留住了历代来此朝圣者的心灵。
一、中国的“灵鹫山”
众所周知,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始于东汉,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见五台山地形与印度灵鹫山很相似,便在此兴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到北魏孝文帝再次扩建大孚灵鹫寺。
旧王舍城四周群山环抱,有鞞婆罗跋恕山、萨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罗求呵山、勒那山、萨簸恕困直迦钵婆罗山等五座山峰,其中的东峰就是著名的灵鹫山。通过卫星遥感图可以看出,旧王舍城周围的山峰与五台山地形非常相似,仅仅只是调转了180°的角度。五座山峰与五个台顶布局相当,都成马蹄状,旧王舍城和菩萨顶各自在“马蹄状”的中央,虽然王舍城中没有像清水河那样的河流穿过,但城附近的恒河支流与五台山周围的滹沱河遥相呼应。当然,印度恒河平原上的灵鹫山只是小山丘,无法在尺度上和号称“华北屋脊”的五台山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佛教徒将五台山当作是中国的灵鹫山。
相信东汉永平年间,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五台山的摄摩腾、竺法兰等人,见到如此类似于印度灵鹫山的地形一定激动不已。在那样古老的年代里,这样的巧合必然在虔诚的僧侣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认定五台山与佛祖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寺院大孚灵鹫寺便应运而生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逐渐壮大,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时期的佛教发展非常迅速。在佛教建筑中,石窟象征地下,而山巅的寺院则象征天堂。五台山距离平城不远,又因与灵鹫山相似的地形而深得佛教徒青睐。所以在大规模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同时,孝文帝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五台山兴建寺院,使五台山很快成为了中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中心,为后来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奠定了基础。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寺院的发展除了依据佛经的传说外,最根本的还是靠世俗社会的支持,因此与世俗的关系对于香火不断的佛教圣地尤为重要。既不能太远离城市,高不可攀,也不能太贴近民间,失去了神秘感——五台山正处于这么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利于佛教的传播和教化。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五台山北面为内蒙古草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擅长山地作战,所以很少来袭扰。其东面为连绵的太行山,虽然导致五台山地区交通不太通畅,却也防止了人类文明对这片佛国净土的过度开发。其西面有吕梁山挡住了黄土高原的风沙,当人们刚刚逃离了酷热,风尘仆仆地来到五台山,自然会被这里宜人的气候所吸引。其南面则是汾河盆地,物产丰富,再以南就是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汾河盆地正好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既阻止了几个古都繁华的商业影响五台山的清净,同时也为五台山作为朝圣的圣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密切的联系。藏传佛教大规模进入汉地始于元代,蒙古人南下,藏传佛教很快就在五台山生根发芽。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其特有的高山草甸和冰缘地貌、气候在华北平原并不多见,却与青藏高原十分相似,这也成为了藏传佛教在华北传播的一个自然基础。虽然蒙古人的统治并不长久,但战乱之后藏传佛教仍然在五台山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国内唯一一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的景象。
由此看来,五台山不仅是佛教中心,还是联结蒙汉藏等民族,以及周边东亚邻国的精神纽带。而且五台山大致处于中国几大古都的地理中心位置,距京城不远,所以历代帝王都会来此朝台,既是祈求风调雨顺,也以此加强国家团结。五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都无法相比的。
三、清凉圣境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地理地貌外,五台山清凉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植被也吸引了众多佛教徒,使五台山成为清修的好地方。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记载:“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一万菩萨常住说法。”其实这一说法很模糊,佛教追求无欲无求,自然需要一个清心寡欲的环境,因此“清凉山”可能是一个虚指。但五台山作为华北屋脊,最高海拔达3061米,比周围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都要凉爽许多,长途跋涉的僧人突然来到如此清凉的地方,很容易就把五台山当成一直向往的“清凉山”。于是,在五台山正式成为文殊道场后,自然而然也拥有了一个别名——“清凉山”。
五台山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但气温差异较大。五台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由于平均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接近4℃。五台山山顶属于高寒气候,山顶年平均气温约-4.22℃, 极端最低气温为-44.8℃。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下旬是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在-30~-40℃,冬季长达9个月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6.5℃(最低为5.2℃),8月份最高气温只有29.8℃。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夏季季风水汽的影响,五台山区降雨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达600~700毫米,是太行山区气温最低、降水量最高、湿度和风力最大的地区。五台山北台顶最高,海拔3061米,滹沱河坪上村最低,海拔624米,相对高差2437米。五台山千沟万壑、草木繁多,有的沟壑和山峦人迹罕至。五台山复杂的地形、巨大的地貌高差、多变的气候和多样性土壤等自然地理生态条件,为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五台山植被垂直分带谱系比较完整,由低到高依次为农耕带、灌丛草原带、落叶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等,这在北台、东台等地表现非常明显。与中国同纬度地区相比,五台山的植被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完整。五台山还是中国东部垂直冰缘带发育最好的山地之一,在强烈的冻融侵蚀作用下,发育了15种冰缘地貌类型。在华北,这样的地貌是十分罕见的,古代佛教徒在不清楚其成因的情况下,联想到传说中的护法天龙,并取名为“龙翻石”(石海)、“龙池”(热融湖塘)等。五台山地处黄土高原苍凉背景中,山脉高峻,自然环境清静幽雅,气候清凉,非常适合建庙修行。这里的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外罕见的古建筑群。正是这种秀丽宜人的环境养育了无数高僧,对五台山和中国的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五台山因为其迥异于华北其他地方的特殊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而吸引了各方佛教徒。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山类似的地形奠定了其基础,与文殊菩萨“天人合一”的结合确立了其地位,与世俗文明若即若离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其发展和传播,而在黄土高原罕见的古夷平面、冰缘地貌、高山草甸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各种自然因素结合起来,为五台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僧侣以及历代帝王的努力,才共同创造了五台山辉煌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