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1 版 )

宁武关城楼吴光宇摄
阳方口,宁武县城北的一个村,民国年间为宁武一区区公所驻地,1948年设阳方口乡,1958年成立阳方口人民公社,1964年省政府批准设立阳方口矿区镇,镇社合一,1984年阳方口公社改为阳方口镇。
赓续荣光
阳方口堡是明代宁武关的十二个军堡之一,也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军堡,坐落于恢河东岸,如今其形制、规模大体尚存。现存的城堡与城墙为明嘉靖年间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年间增修。此堡开南、北两座城门,内设厅房、营房、仓库、更铺、草场等,是宁武总兵的防秋驻扎地。明清时期,在阳方口堡东西两翼分别设有朔宁堡和大水口堡,三堡呈鼎立之势,共同守卫着宁武关的安全。
阳方口镇是宁武关的触角和前沿阵地,境内分布着长城、古堡、烽火台等军事建筑。万里长城在该镇绵延十余公里,像一条逶迤交错的巨龙,跃过恢河,成为横亘山间的一道重要军事屏障,守卫着苍茫大地。阳方口镇现存有两座较完整的长城敌楼,坐北朝南,内为空心,建有回廊,中部可驻兵数十名,三面开石券箭窗十余个,利用天窗居高临下可向外放箭。敌楼正面均设券门,门楣砖雕斗拱,两侧刻嵌垂花,工艺精湛。2019年,长城阳方口段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宁武府志》记载:“明嘉靖十八年,巡抚陈讲筑堡,为中路第一冲口。地势平漫,十万骑可成列以进。”明臣张子立诗云:“龙沙北望接三关,十万旌干虎豹闲。隘地风烟临晋水,连营烽火动燕山。行边总镇劳推毂,成算朝廷重转圜。黠虏早闻牧马去,将军新自射熊还。”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的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
阳方口堡对面山头有古迹托莲台,据《宁武府志》载,北宋雍熙年间,宋太宗任潘美为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为监军,率部北征,抵御契丹军。战前,杨业请潘美在托莲台接应,结果潘失信而逃。“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陈家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不食,三日死。”满门忠烈、千秋大义的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宁武,直到今天,陈家谷、托莲台这些地标仍在诉说着英雄的传奇。
长城跨恢河的桥称安远桥,历史上也称“九牛口”。《宁武府志》记载:“阳方堡安远桥,明都御史高文荐建于九龙口,自堡城西南直接东山,筑埝垒石,桥长八十余丈,下为水门五,上建高楼。阳方为宁武咽喉,此桥既建,敌骑不能长驱,后毁于水,两堤仅存,文荐自有记刻石。”
大水口堡也是长城上的一个军堡,村子里姓武的人居多。1906年出生的武树藩,16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后经同学介绍加入“群共学会”,专心研究社会主义学说。1931年回县城创办了宁武简易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学生多为贫苦人家子弟,为宁武县培养了一批人才。1937年武树藩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晋察冀边区专署专员、教育局局长等职。他一生跨越教育、司法、农业、科研多领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托莲台下河西村的李彦,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担任五台县六区区长、县公安局局长,其间他奔走在乡村和寺院,发动群众和僧人支持抗日。1944年任忻县县长,1946年任晋察二专署税务局局长,为支援解放战争筹集经费。
1938年,八路军进驻宁武,23岁的团政委刘礼年在恢河西岸的石湖河村巡查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这是晋西北战场八路军中牺牲的年龄最小、职务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刘礼年,江西省莲花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路军袭击阳方口火车站的战斗也被载入史册。1940年8月31日拂晓,120师714团向占领阳方口火车站的日军发起攻击。此次战斗击毙日军120人、伪军32名。缴获轻机枪2挺、步手枪21支、电话机4部及望远镜等装备,沉重打击了北同蒲铁路线上的日本侵略者。
砥砺奋进
阳方口村是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全镇原有37个自然村,1971年将丁家梁、斗沟等7个村划归神池县。21世纪以来又将30个村合并为今天的17个村。
阳方口火车站,车站虽不大,但客流量不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列列装满煤炭的火车,开往各地,照亮了一座座城市。
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年发运300万吨煤的阳方口煤炭集运站,是大秦铁路的重点配套工程。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在这里也有发运站,运送优质精煤。北同蒲、宁岢、神朔三条铁路穿越其境;忻保、崞水、阳平、大运四条干线公路和灵河高速公路跨境通行,使晋西北土特产走向全国。
曾经的阳方口汽车运输公司主营道路运输业务。每天开往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兴县以及陕西府谷、神木的汽车川流不息,因而阳方口烟火气也很浓。那些曾在忻州、太原、大同等地的工作人员回乡探亲,常因赶不上汽车而到阳方口住宿,第二天再乘汽车回乡。阳方口的旅馆也显得分外紧张。
那个年代,堡内南北大街商铺林立。西有综合公司的饭店、旅店和新华书店,东有供销合作门店、派出所、法庭、工商所、学校。小巷纵横,街道干净整洁。当年的镇政府机关就坐落在堡内的一条小巷中。
阳方口的地下矿产资源很丰富,有煤、铁、铝矾土,因而建成很多煤矿、电厂、炼油厂、陶瓷厂、铝制品厂、水泥厂。当年陶瓷厂生产的瓷器产品,以及后来生产的紫砂杯等日用品,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铝制品厂生产的铝锅、铝盆等厨房用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长城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既满足了本县打坝治河的需求,也缓解了当地民用水泥的紧张状况。
这里的煤矿办得早,规模大。1954年,省里就选准这里,新建了两个大煤矿。后两矿合并,成为当时忻州地区最大的国有煤矿。为了能让火车开进坑口,修起了恢河上第一座大桥。当然,也为行人出行提供了方便。
今天,这里有同煤北辛窑、忻州神达南岔、朝凯、大运华胜、阳方口等几座现代化矿井,年产量可超千万吨。
计划经济年代,曾在此设立了石油、粮食、外贸、商业、盐业、供销、物资、食品等八大转运站。晋西北各县以及陕西府谷、神木的各种物资都从这里转运。省、市、县驻镇单位有38个。
当时,阳方口堡内南北大街商贸繁荣。阳方口镇曾获全省首批“模范乡镇”“亿元乡镇”、忻州市“明星乡镇“”精神文明建设乡镇”“基层红旗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工业发展
如今,走进位于阳方口的两个工业园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阳方口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包装精美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展位上的莜麦饼干、莜麦方便面等创意满满。还有莜麦酒、艾草垫等产品令人称奇。天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燕麦为产业切口,以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为责任,引进先进生产线,打造有机燕麦品牌,并且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培育优良品种,既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也促进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多方合力,一起来推动燕麦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大水口工业园区,山西大运华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出了液压支架。产品不仅填补了宁武煤机制造的空白,更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山西德信环保公司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建材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先进引领
新中国成立初期,恢河东岸的麻峪寨村民打坝改河,修渠引水,增加了土地,提高了产量。1952年12月,省政府授予麻峪寨村水土保持先进集体一等奖,麻峪寨村农民李栓获得水土保持先进个人一等奖。
长城脚下的袁家窑村,1958年“学稷山,赶太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改畜圈。在全县率先实现“三无”,被称为宁武山上的“太阳村”,成为全省卫生模范村。妇女代表邵桂梅多次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劳模会,1960年进京参加了文教群英会。
冯家山村妇女郭爱仙,1958年积极参加扫盲运动,上夜校,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她先后担任村妇联主任、党支部书记,成为宁武的第一位女党支部书记。
综合公司饭店厨师席秀芳有削面的绝招。她头顶面团,双手开弓,削出的面,长短一样,粗细一样,每分钟可削183刀。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阳方口民兵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兵连。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在生产、训练、执勤等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1964年,在全省民兵大比武中成绩优良,被山西省军区授予“长城民兵连”的光荣称号。女民兵张银女、王换桃母女二人在射击比赛中屡获佳绩。1991年,阳方口民兵连被评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山西省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10月,忻州军分区授予其“民兵预备役工作十佳单位”荣誉称号。
这里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每年农历四月十八的暖水湾庙会,吸引着周边群众。阳方口煤矿的晋剧团除了服务本矿,还常到周边村庄演出。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看上戏。
南庄村的道情,曾经很受周边村庄群众欢迎。每年正月,一村接一村,轮番上演。阳方口群众喜欢看戏,这里的山水更适合拍戏,拍影视剧。山西电视台的《杨家将》《神医扁鹊》《杏花三月天》《望长城》等好几部影视剧都曾在大水口村拍摄,让人们大开眼界。许多人还被聘为群众演员,走进了银屏。
这里也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打坝造地,治理恢河,造下千亩良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桩桩,一件件,让阳方口名声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