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字数

《 忻州晚报 》( 2025年08月20日 第 05 版 )

处暑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日-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是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养生歌

着衣常把神阙暖,饮食偏润汤为先。

夜眠早卧半时辰,晨起蜂蜜润喉间。

健康养生

“处暑”并非其字面意义上的“正处于暑天”,而是指暑气至此而止。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在北方,这个节气之后,暑湿逐渐被秋燥代替。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因此处暑节气养生,北方当注意养阴生津,南方则需注意温阳祛湿。

早卧早起

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有效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慢起养生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起床太快血压容易升高。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最好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适凉避寒

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

着装不宜过短,过短刺激血管。处暑过后,早晚温差大,如仍继续穿着短裤背心等轻薄衣物,脖子、后背、腿脚等部位的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易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增酸减辛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之,辛泻之。”

处暑节气,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但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平缓运动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太极拳或做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早晚天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秋日可练“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用舌在口中搅动,等到口中唾液增多,漱练数遍后,分3次咽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停用凉席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抵御日后的寒冷侵袭。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凉席也就不能再用了,如果继续用凉席可能会受寒疼痛。

疾病预防

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是空气干燥,所以该节气时的保健都离不开防秋燥。其中,秋燥在身体这六个部位的反应最明显,也最该预防。

养阴护肺

处暑后,空气逐渐干燥,肺喜润而恶燥,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

润肤保湿

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需要及时保护皮肤。

润肠通便

秋燥表现在肠胃上,就是容易消化不好,导致大便干结,此时要注意多吃些润肠的食物比如梨、柿子、银耳、白萝卜、陈皮等。

润唇防裂

处暑后的干燥表现在唇上,就是口唇干燥或裂口。一定要记得改掉爱舔嘴唇的坏习惯,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可能是导致嘴唇有炎症的祸首。

润鼻止血

秋天到,鼻炎闹。秋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鼻出血以及鼻炎等问题。应注意多喝温水,保持湿润。

润睛护肝

秋季干燥,燥伤阴津,所以有些人会明显感觉眼睛苦涩。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就是说肝提供的血液和阴津是可以滋养眼睛的。

中医养生

取补气的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敛气、敛津的五味子5克,把三者放到杯子里用开水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饮用即可。

处暑揉四处

醒神揉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感到此处有明显酸胀感为宜,反复5次。

养肺揉背

坐位或俯卧位,揉按脊背中央及两侧的督脉及膀胱经,每次10-1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揉鼻防感

迎香穴位于鼻子下鼻唇沟内。按摩此处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

按摩嘴唇

每天早上化妆之前及晚上临睡之前,搽一层唇膏在嘴唇上,然后用手指头的指腹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使嘴唇获得养分,促进吸收。按摩几下后再用面纸抹去,然后搽一层无色润唇膏,嘴唇便可变得滋润起来。

忻州市卫生健康委王志斌李润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