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山水间的家

王改瑛 字数:

《 文化旅游周刊 》( 2025年06月15日 第 04 版 )

“七彩云南,在山的那边,热带雨林薄雾轻漫……”云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很久了,想去看看那边的山水风光、村寨竹楼,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去年3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和文友结伴来到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近距离感受苍山绵延的玉带云,洱海波光潋滟的澹碧水,下关清爽和煦的柔暖风。

我们来到了洱海西岸的桃源村,这里面朝洱海,春暖花开,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景致中“洱海月”承载地之一。早晨,站在洱海边,看太阳从云层中慢慢升起,洱海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紫色睡衣,海鸥振翅飞起,嘎嘎地叫着,欢乐地盘旋在洱海上空,惊得一群不知名的水鸟鸣啭啁啾,奏响一首美妙的乐曲……置身洱海边,如闻天籁。

桃源村街道不宽,但房前屋后都干净整洁。一入村便见有水上人家,古朴典雅的客栈坐落于小桥流水之上,溪水潺潺,花香袭人。想想晚上枕流而卧,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潺潺的溪水,诗意的摇篮,一晃一悠,令人心旌荡漾。

桃源村隶属于大理市喜洲镇,是一个白族村落,东临洱海,南邻周城,西傍苍山云弄峰,北接上关村,距大理市40公里,环湖公路经过村东,交通十分便利。村民大多从事种植水稻、蚕豆、大蒜等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商饮业、建筑业等。村里的房屋建筑都是白族传统民居风格,从院落布局、结构装饰上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汉族民居有着传统上的承袭,但又有属于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民间建筑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其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以“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为主要形式,有着方正做人、吉祥如意、和谐繁荣等寓意。讲究的人家门楼一般为双重飞檐式建筑,气势宏伟,翼然欲飞。正上方是飞檐,下有花卉鱼鸟砖雕,再下面是白底匾额,上书“家和万事兴”“富贵花开”“吉祥如意”等字样,再下层的门楼两边同样留有粉墙画壁的“花空”。其墙心是粉白的,四周彩画着各色边纹,中间几何图形布作“花空”,作花鸟、山水、诗词、文人字画等,其图案书卷气浓郁,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意趣,远看似为展开的一本书,走近感觉书香扑面而来,充分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理念。最特别的是村里的戏台,屋脊镶有莲荷花叶,居然雕饰有两条倒着的飞鱼,这里民以鱼为天,可见他们对洱海的崇拜!后墙白色的墙壁上书有“鱼跃鸳飞”字样,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民居特别注重“照壁”的建造。

“照壁”又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它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大理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等艺术就更为集中突出,正中常书以墨书,或画着墨画。墨书所写内容有的为表达对安居乐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体现家族荣耀,如“仕宦人家”“科甲联芳”等。单一个“福”字的,有“正福临门”之意,也有“家里有百岁老人”之意;有的是描绘当地风物景致、反映民情风俗,如“苍洱毓秀”“玉洱银苍”“彩云南现”“廉泉让水”“紫气东来”“河清海晏”等;还有的是由历史典故引述而来,或为先人遗训,或为主家姓氏,不同的题字,隐含的是一个家族的家风传承,含义深刻。大理人民的优秀家风和文化传统,在青瓦白墙上代代延承。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是白族杨姓的传统家风,来源于杨震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曾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由拒绝学生王密的十斤黄金,后来“四知却金”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杨震也被称为“四知先生”,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清名。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十分好学,后明经博学,成为东汉著名学者,诸儒称其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听说其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杨震累次升迁。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郡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原是杨震的学生,经杨震举荐步入仕途。他听说恩师到此,赶紧准备了满桌的山珍海味为老师接风洗尘。杨震对这样大肆铺张浪费的行为甚是不满,把满桌的美味都赏给了乡亲们,自己只简单地吃了一顿。饭后,杨震要求王密自省七年为官的政绩,第二天向其陈述。

送走杨震后,王密心里忐忑不安,从老师的罢宴到冷漠态度,感觉到事情不妙。于是特备黄金十斤,趁夜深人静之时,登门造访。杨震脸色一沉,十分不悦,批评道:“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遭到谴责后,王密拿着金子十分惭愧地退了出来,懊悔不已。

后来杨震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肯接受私下的拜会,也不请客送礼。他的子孙后代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有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开办一些产业,杨震坚决不答应,他说:“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把这样的名号赠送给他们,不是更丰厚吗!”因此“清白传家”“四知家风”成了后世杨姓人家教育后代的经典家训,也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大理杨姓人家照壁也题“清河世家”“四知门第”“清白人家”“关西世第”等等,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代表主人家是杨家。

大理赵家的墙壁上常书“琴鹤家声”四字,它来源于宋代廉吏赵抃的故事。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县(今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他宦海浮沉45年,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官至参知政事,当时就是一位以清正廉洁著称的人物,当代许多包拯戏中的故事情节都取材于赵抃的故事。

宋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和幸宠之人,人称“铁面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今杭州建德梅城),移四川梓州、益州路转运使。因为四川地处偏远,一些官员不但没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反而常常互相吃请馈赠,甚至在郡衙旁边开了许多酒家。赵抃到任时,首先以身作则,带头节俭,一人单骑入蜀,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鹤,接着严厉整顿贪污腐化的官场恶习,并将敢于顶风作案的顽固分子绳之以法,终于令四川官场风气大为改变,神宗皇帝夸奖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从此“一琴一鹤”成为为官清廉的代名词,人人称赞,代代传颂。赵抃死后,朝廷赐“清献”为其谥号,以彰显他为官“公正清廉”的高尚品德,于是后人以“琴鹤”为堂号来纪念他。这一堂号不仅体现了赵忭的个人品质,也使得“琴鹤堂”成为赵氏家族的荣誉和家风的象征。

大理王姓人家照壁之上常题有“三槐流芳”“三槐世第”“三槐生辉”等字样,源于北宋王祜、王旦、王素祖孙三代敢于为国为民担当的故事。

王祜是北宋大臣,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他笃志词学,倜傥俊气,文章在后汉、后周时被传颂。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官职不断升迁。于是举家迁到京城,落户开封。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今河北大名县)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就派王祜权知大名府,其真实用意是要除去符彦卿。王祜到任后,明察暗访了数月,却查无实据,便直言禀报宋太祖,符彦卿无谋叛之事,并以自家百口性命担保,直谏太祖要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无端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龙颜不悦,于是改派王祜到襄州任职。如此一来,王祜的政治理想就落空了。

王祜赴任襄州前,在自家院里手植三棵槐树,以期子孙后代枝繁叶茂。果然,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为人忠厚节俭,知人善任,明达治体,善于化解政治纠纷。掌权十八载,任宰相十二年,以务实安静为行政风格,对于社会稳定起到较大作用。王素是王旦的儿子,宋仁宗时的官员,当时仁宗欲有所作为,以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为谏官。王素正值壮年,遇事敢于直言。皇子出生后,皇帝大喜,拟大赦天下,大赏将士,百官晋级。王素上书谏阻,帝从其言。王素效仿祖父王祜在王氏宗祠院内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这三棵槐树便成为王家美德的象征。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中华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其家风传承到今天。大理王姓以“三槐流芳”教育后人,涌现出不少敢于为国为民担当的栋梁之才和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

此外,张姓照壁上题写有“百忍家声”,源于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堂以“百忍”治家的故事;李姓照壁上题写有“青莲遗风”“紫气东来”,“青莲”源于唐代诗人李白号,“紫气东来”典出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骑青牛过函谷关,有紫气东来,传授《道德经》的故事。高姓照壁上题写有“龙翔凤裳”“龙凤呈祥”,说明高氏家族在南诏时期是望族,在大理国中担任重要官职,掌握实权。其象征着高姓在大理历史上地位显赫,寓意吉祥如意。杜姓照壁上题写有“工部家声”,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故事。周姓照壁上题写有“濂溪世第”,源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说的是大理董姓始祖董成曾经为南诏国清平官的故事。段姓照壁上题写“京兆世第”“瑞霭平章”,源于南诏时期段氏受封太尉。彭姓照壁上常题有“寿比南山”“龟鹤遐龄”,源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养生学家和寿星彭祖。何姓照壁上题写有“水部家声”,源自南朝齐梁诗人何逊任水部员外郎的故事。苏姓照壁上题写“眉山挺秀”,源自对苏轼家族世代荣耀和文化传承的赞美,选自司马光为苏氏族谱的题辞。姜姓照壁上常题写“钓渭家风”,源于姜太公在渭水垂钓,留下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这些照壁上的题字不仅表明了姓氏,还承载着家风家训和家族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大理白族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修养的传统,是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走在苍山脚下,读着白族人的故事,我感到苍山的皑皑雪魂已经化作了白族人的精神气质,洱海的汩汩碧水滋润了白族人柔软的心田,他们带着独特的气度走来,世代传承。

返回时路过桃源村村委会,只见一些老年人围坐在村委会大堂的四方桌子旁,十分惬意地聊天,享受着慢生活。原来这里也是老年人活动中心。他们恪守着美好的家风和道德准则,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世世代代互助友爱、和睦相处。

村委会旁边一个翼然欲飞的门楼前,一位“金花姑娘”正在清扫门前的落叶,她弯着腰一笤帚一笤帚地扫着,愈发显出窈窕身姿,头上戴着一顶蕴含着“风花雪月”寓意的帽子,帽穗一悠一摆十分好看,帽子桃红色的边饰与姑娘腰间系着的桃红色布腰带互为呼应,非常明艳。走到村口,琳琅满目的各种披风令人眼花缭乱,这是村里的金花们巧手编织的,我们一口气选了5件,或披肩上、或挂臂弯,可谓仪态万方、楚楚动人。开心的笑容、艳丽的披风与七彩云南美景同框,天地人一同沐浴在春光里,为旅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白族人是幸福的,他们一踏出家门便是湛蓝的洱海。下午,坐在自家的门墩上,享受着洱海和暖的风,听海鸥唧唧地叫着,品着醇香的普洱茶,感受这份宁静与安宁,犹在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而游人们或许会从桃源码头登上一艘小船,仰躺在洱海之上,就这么飘呀飘着,享受蓝天白云的洗礼,听着浪涛一波一波地袭来,又一桨一桨地远去,将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还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戴一顶花环,哼着小调,行驶在无尽的山水风光中。